第3章 初論政事(第2/3 頁)
明朝也和元朝一樣,到了後期也好不到哪裡去,看到楊思義被難到了,隨即開口。
\"標兒,你有好法子就說出來,咱...嗯,朕和諸位大臣都參考參考\"
\"兒臣以為,可以實行一條鞭法\"
\"何為一條鞭法?\"
楊思義好奇道。
\"一條鞭法有倆點,一,將各州縣的田賦、徭役及其他雜稅合併,統一徵收銀兩,並按畝折算繳納。二,前朝的按戶丁派役轉變為按地丁派役,即部分徭役攤入田賦徵收,同時採用僱役替代傳統的勞役制度\"
眾多大臣聽完,全部沉思起來,龍案上的老朱也是一臉思索。
朱標的這一條鞭法可是後世大明名臣張居正的傑作,至少為大明續命五十年,現在提出來效果應該更好,這也只是一時之策,沒有解決稅法的根本問題,好在現在是明朝初期問題不大,朱標也沒想一步到位,現在朱標得在朝廷立住腳,取得老朱的信任。
\"善長,標兒的稅法可好?\"
老朱的話語打斷了李善長的思考。
\"陛下,太子之法,前無古人,臣不好評判\"
李善長現在還不知道老朱的態度,直接打起了太極。
\"楊思義你說說\"
老朱語氣冷淡對楊思義的說道
楊思義心中叫苦,說不好得罪了太子,以後沒有好日子過,說好萬一老朱不同意,豈不是撞刀口上,也不能像李善長打太極,畢竟在其位謀其政,自己可是戶部尚書,稅法本來就和戶部息息相關,自己說不知道,烏紗帽還要不要了。
楊思義硬著頭皮說道。
\"陛下,太子殿下之法減少了徵收環節,提高了朝廷效率,也為百姓行了方便,臣以為是一方良藥\"
楊思義把一條鞭法比喻成一味藥,也留了後路,畢竟是藥三分毒,真要用新法出了問題,他也有好的說辭。
老朱聽完點了點頭,現在的朱元璋可不是後世的洪武大帝,獨攬朝綱,老朱也是剛登基,對當皇帝也是兩眼摸黑,重大決策還是要集思廣益。
\"標兒之法,朕看可行,楊思義,你回去把標兒說的一條鞭法整理出來,務必要細緻到位\"
老朱看著朱標,眼裡有幾分欣慰,標兒長大了。
\"標兒,你對如今的土地制度有什麼看法\"
要問老朱天下之物最在意什麼,那就是土地,老朱小時候父母就是無田可耕,活活餓死,他深深知道土地的重要性,如果不處理好土地問題,百姓依然食不果腹,這大明長久不了。
老朱很滿意一條鞭法,既然兒子在處理政事上有天賦,正好藉此考考朱標。
\"父皇,土地是百姓賴以生存之本,縱觀歷史王朝之顛覆,都是土地被少數人掌握,導致百姓無田可耕,所以兒臣以為,朝廷應當強力收歸現有田產,只保留少數私田,即區分為官田,私田,官田不可買賣,朝廷可以僱傭給百姓,官田的數量要可以保證天下大多數人的溫飽,這要寫入刑法。
還要鼓勵農戶去墾荒,只要一片土地種滿三年,就變為百姓的私田,對於墾荒的百姓,朝廷還可以給予一定的優惠和補貼,在土地稅收方面,就可以結合一條鞭法降低稅收。\"
朱標前兩天就一直在想大明土地稅制如何改革,不知道怎麼和老朱說,沒想到老朱拿這個來考自己。
\"不可,皇上,臣覺得太子殿下不了解土地的實際情況,前元登記在冊的田畝只有1.8億畝,人口2000多萬,平均10畝田地養活一個人,就算全部收為官田也不夠用\"
一聽要收官田,李善長當即出來反對,李善長出身淮西世家,家族手裡握著大量土地,這已經動了世家的根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