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碧巖錄,野狐禪(第1/2 頁)
“儂……”
看著在一干人中,顯得格外年輕,英氣勃發的謝端陽。
金庸沒有抬抬眼鏡框,眉頭微皺,試圖在記憶中找到對應的人物。
但是很快,他就放棄了。
雖然因為年歲漸長,記性衰減,不若年輕時。
但總算他常年撰寫社評,負責明報上下的運轉,腦筋比同齡人靈活。
而且,以謝端陽的容貌氣質,如果以前見過,他沒有不記得的道理。
“查大俠,你連人家都不知道可太不應該了。
《尋秦記》就是這位謝大才子的大作,整個港島都說是你封筆後的武俠接班人……”
這時候,橫向裡竄出來句滿是陰陽怪氣意味的話。
聽得旁邊人不禁為之皺眉,不過看到說話之人後,眉毛又自展開。
在他們看來,這種話出自倪框之口,簡直不要太常見。
貓有貓道,鼠有鼠道。
也不知用了什麼法子,他小弟居然真打聽到了謝端陽的真實名字等資訊。
本來今天倪框是不想過來的,畢竟他被《東方日報》掃地出門,停了專欄,實在不怎麼好聽。
但因為聽說今天《尋秦記》作者會到,這才咬牙過來,想著給他個好看。
只是倪框萬沒想到,自己還沒動作,謝端陽居然主動找了過來。
這時候的他,不若謝端陽在網際網路上看到他的圖片那般肥圓,此時看著,就很是難搞與刁鑽。
“亦明……”
金庸輕咳出聲,吐出兩字。
雖然聲音不大,但是熟悉的人卻知道,他已經有些不悅。
他雖年長倪框小十歲,又是老闆與伯樂,但兩人平素交流說話時,多是直接稱呼。
他喚“倪框”,倪框稱他為“金庸”、“良鏞”。
金庸時候多些,良鏞的時候少。
酒勁兒上來,要求漲稿酬時,也敢大呼“查良庸”三字。
現在,金庸以其表字稱呼,態度已經很明顯了。
與沒大沒小,口無遮攔的倪框不同,金庸拙於口舌,又自矜身份,平素對外表現時,都是一派敦厚長者風範。
倪框也五十歲的人了,在文壇圈子裡更是老前輩,居然如此為難個看著還不到自己年紀一半的後生小輩。
樣子實在難看,金庸自是不喜。
大哥兼老闆的話還是有些份量,倪框立刻收聲,但是眼鏡後的眼睛卻是死死盯住了謝端陽,像是要吃掉他一樣。
對於香江報紙上,把憑藉《尋秦記》一書大火的謝端陽評為金庸接班人,對此最不爽的就是他了。
要知道,當初他也是寫過武俠的,只是因為自覺兩座高山橫欄在前,根本跨不過去,這才轉換題材。
仗著現時代的讀者科學素養普遍底下,方才靠著“衛斯理”徹底大火。
雖說他寫東西向來只為賺錢,沒什麼追求抱負,但見到自己沒得到的東西,年紀輕輕的謝端陽靠一本書就唾手可得。
這幾天,倪框越是想,就越是不爽。
金庸卻沒有理會他,而是主動伸手去握謝端陽,連聲稱讚道。
“果然是英才出少年,令人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
這種天才想法,我們老傢伙們就萬萬想不到……”
雖然《尋秦記》的爆火,對明報銷量略有影響。
但金庸是老報人了,在這門行當裡做了三十年,早看慣了報紙浮沉起滅。
到了他如斯地位,已經不會輕易因為一時得失而喜怒形於色。
而且因為雙方讀者群體不同,某種意義上不算最直接競爭者,其實下跌的不算明顯。
損失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