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3/5 頁)
到八月初九,官家TT告天下。世人始知哲宗已然西去,全國悲慟。同日宣佈由十一皇子趙繼承大統稱徽宗,大赦天下。
肖遙心中大定。又過幾日,八月十四日,王來訪。
“二郎,大喜啊,十一郎身登大寶!”剛進門王就大聲高呼。
“駙馬還需慎言,這話出得你口,入進我耳也便罷了。只恐被那有心之人聽去,徒招惹些是非。旁人只消一句:哲宗新故,喜從何來?那便不妙了。
“王大大咧咧的性子是肖遙最欣賞的地方,卻也是最頭痛的地方,只能從平日裡多加提醒了。
“二郎所言極是,是雜家有些喜出望外了。”王自也是虛心接受。
見到場面有些清冷,肖遙開口道:“想來這朝堂之上必定熱鬧異常,晉卿可否細說一二?”
見肖遙問及此事,那王恍若換個人一般,登時眉飛色舞。想來這王,整日無所事事,本就極好打聽這些八卦。以他身份,這些事兒打聽倒也毫不費勁,自是做了肖遙天生的耳目。
“說來二郎可能都會發笑。想那日向太后垂簾問政,問群臣當是哪位皇子當繼承大統。左僕射章惇(宰相)言語失當,這才成就十一郎,哦不。這才成就聖上的帝王之位。”
肖遙省得,這其中向太后的支援方才是最大的關鍵,而章惇只不過起了個陪襯罷了。想及後世史書所載遂道:“章惇平日所行之事尚能細細思量,然則這等大事依著其行事冒險魯莽的性子,怕是又做出些惹人笑話的事來。”
王聽得這話,驚疑不定地望著肖遙,半晌才吐出一口氣頹然道:“王雖不是大才,自問尚有幾分歪才。世上之人盡皆眼高手低之輩,說話第一、無能卻也佔得第一,為所不齒。自王遇到二郎後,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二郎先前所行之事尚當不得大智二字,然今日聞得二郎之言,佩服萬分。當日十一郎與二郎結拜,雜家只道二郎攀了高枝,至此時方才醒悟,當日實是十一郎慧眼識才。一個十一郎,一個二郎讓王某汗顏。”王此言出自肺腑,字字懇切。
肖遙也不推脫。頗有些牛逼哄哄地天高雲淡。莫測高深地笑笑點點頭。“然則當日地情形如何。二郎不知。還請晉卿細細道來。”
“當日朝堂向太后這麼一問。章惇身為宰相。他道:母以子貴。如果繼統。應立先帝同母弟簡王。”
“這話一出。怕是向太后不大高興了。”肖遙沉吟。
“是啊。向太后隨即就問章惇:卿所言何指?何謂同母弟?六個皇子難道不是哀家地兒子?”王喝了一口水。繼續道:“而後章惇道:按照長幼之序。當立九子申王。滿朝文武誰人不知申王有目疾。登時朝堂之上恍若民間菜市場一般鬨鬧。”王說到這裡。臉上也浮出笑意。
這王口才倒是一流。雖不在場。倒也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接下來太后就問:接下來便是那端王了吧?豈知那廝竟不顧朝綱禮儀。大呼: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奈何太后主意已定。自是不能再容忍那廝滿嘴胡言。遂端王繼位。”
肖遙雖然知道些許其中關鍵,但其中的細節尚不可得,今聽聞王一席話才曉得整個始末。
肖遙心情大好,和王又開始縱論古今、詩詞歌賦胡亂侃扯著。
正投機間,吳用遣人來報,說是官家來人了。二人忙整理衣冠,在客廳靜候。
來人是個宦官,約莫四五十歲,不過模樣還算俊朗。身高大概有一米八零左右,面容白皙,行走之時還有些讀書人的氣質。若然不是那身打扮,肖遙還以為是哪位學究。
“雜家在這裡給侯爺和駙馬請安了。”來者說罷行了一禮,神態恭敬之至,顯是來前趙再三叮囑之故。
“不知尊客所來何事?”肖遙心中大概猜測來者必是趙心腹之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