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頁(第1/2 頁)
趙光義終於怒,調集5路大軍討伐李繼遷。可這次出兵,卻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等到趙光義駕崩後宋真宗繼位,畏戰膽小的宋真宗直接將趙光義手中好不容易奪過來的銀、夏、綏、宥四州,全部割讓還給了李繼遷,還額外搭上了靜州。
李繼遷恢復祖宗之地的&ldo;願望&rdo;終於正式達成,宋真宗和一幫大臣們都認為這下終於可以恢復西北邊疆的和平了,定難軍應該不會再接著鬧下去了。
可僅僅只過了幾年時間而已,李繼遷就出大軍偷襲,攻克了西北重鎮靈州,改名西平府。
不久後,又攻取涼州,徹底截斷了大宋和西域的交通渠道。由此大宋失去了河套地區的平原和養馬地,又斷絕了西域買馬的渠道。
表面上看大宋並沒有失去太多土地和人口,可是卻在戰略層面上損失極大。
本來就因為燕雲之地的喪失,沒有了重要的養馬之地,結果現在河套地區的失守,讓大宋喪失了最後一個養馬之地的同時還失去了西域買馬的商業渠道。
自此以後,大宋在戰略層面上就始終處於絕對的劣勢下風。
沒有足夠的戰馬,就無法大規模組建農耕時代的戰略兵種騎兵。終宋一代,都只能以步兵作為實戰主力,而就此喪失了戰略主動權。
而李繼遷此後與吐蕃會盟時遭到暗算,中箭身亡,終年42歲。基本打下了後來西夏立國的根基所在,而其子李德明繼位後又南擊吐蕃,西攻回鶻,全力穩固河西走廊,並正式改懷遠鎮為興州建都。
雖然名義上還向遼國和大宋稱臣,但內部卻已經是帝王氣派。
等到西元1o32年李元昊繼位,開始準備立國。改年號、更換姓氏、建宮殿、立文武、定兵制、立軍名、建立西夏文,同時更改禮儀文法下達禿令。
在連續攻佔吐蕃瓜州、沙洲和肅州三個戰略要地後,終於坐擁二十餘州之地的李元昊正式於西元1o38年立國,改興州為興慶府,立為都城,國號大夏。因地處西北,史稱西夏。
西夏立國時的疆域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兩萬餘裡。東北部與遼國西京道相鄰,東部和東南部與大宋鄰接,南部和西部則與吐蕃諸部、黃頭回鶻和西州回鶻接壤,可謂四戰之地,戰略意味十分突出。
雖然國內大半領地都是沙漠地形,可河套平原卻又掌控在手中。正所謂黃河百害,唯利一套,位於河套平原中心的興慶府河溝縱橫,湖泊上千,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譽。
因此就糧食產量而言,基本也能滿足國內需求。
西有賀蘭山作為屏障可以遮蔽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侵襲,還能作為戰略要地抵禦外患;動有黃河灌溉的河套平原,又有養馬和放牧的草原,兼有青鹽的產出。
西夏的立國,可謂準備十分周全。而李元昊精於兵事,從做太子時期就東徵西討,素有百戰百勝的威名而享譽內外。
立國後更是先後和宋大宋交手十數次,關鍵的四次戰略性決戰全部獲勝,折損大宋十多萬精兵良將。後來又與遼國交惡,契丹皇帝親率十萬精兵御駕親徵。
結果李元昊再度大獲全勝,徹底奠定了西夏的地位,使得遼宋兩國均不敢小看。
不過西夏到底還是地小民寡缺乏底蘊,連年的徵戰消耗了大量國力。
雖然逼迫大宋和遼國承認了西夏的正式立國,可是卻也沒有了繼續作戰下去的資本。
此後西夏繼續向大宋和遼國稱臣,但這就徹底成為了名義上的虛銜。
從趙光義削藩鎮收取定難軍開始算起,大概過去了半個世紀。最終結果非但是定難軍的藩鎮未削平,反倒擴大了勢力範圍,使得大宋本身損失慘重。
西夏立國後連年入侵,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