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第1/2 頁)
1898年,他重用康梁,給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四人賞加四品銜,令其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
並採取&ldo;勿去舊衙門,而惟增置新衙門,勿黜革舊大臣,而惟漸擢小臣,多召見才俊志士&rdo;的辦法,在儘量不得罪守舊派的基礎上實施革新。
光緒每每在下朝以後,即到珍妃居住的景仁宮欣喜地告訴珍妃,慈禧是支援變法的。
自己關於改革的章疏,上閱後送給慈禧披閱,都得到了默許,有的上諭,甚至是以慈禧的名義頒發到各省。
甚至很多改革措施,是在慈禧的幫助下推行的。
比如維新派提出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朝中重臣屢有爭議,最後軍機大臣要求光緒請示慈禧,慈禧明確表示同意,八股取士的制度才正式得以廢除。
珍妃猜想心高氣傲的慈禧也未必希望在洋人面前低聲下氣。
而且名義上已經還政於帝,只要不觸及自己的根本利益,慈禧對變革,不會加以阻攔。
珍妃在情感上是同情維新黨人的,也是支援光緒變法的,而且由於慈禧在戊戌變法之始的開明態度,讓珍妃不再顧忌自己的言行,&ldo;日夜慫恿,上為所動&rdo;。
她常透過志(至銳的弟弟)把宮中的一些機密訊息告訴維新黨人。
但是珍妃多年來和慈禧生活在一起,她並沒有自己丈夫這樣樂觀,因為透過過去的種種風波,她已經非常瞭解慈禧的脾氣。
對於慈禧來說,最重要的永遠是自己的權力,如果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而削弱自己的權力,這個強悍的女人會置民族大義於不顧,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
慈禧對革新的開明程度並不是像光緒所認為的那樣,她對光緒是存有戒心的。
細心的珍妃還記得,在公車上書後不久,慈禧就將自己的老師文廷式趕出了北京。
而戊戌變法一開始,慈禧就逼著光緒將自己的老師翁同&ldo;開缺回籍&rdo;。
翁同在甲午海戰當中是主戰的,在《馬關條約》當中是反對割臺的,他教育了光緒二十多年,不但是光緒最尊敬的老師,也是光緒最信任的朋友,文廷式、康有為等人都是他推薦的。
珍妃推測,慈禧此舉無非是希望削弱光緒的勢力,將來如果變法超過了預想,一切還都能在太后的控制之中。
但是如果變法失敗,迎接光緒和自己的,恐怕是比被貶斥的文廷式、翁同更悲慘的命運吧。
想到這裡,珍妃不禁為丈夫和自己的命運感到深深的擔憂。
但是,光緒改革的熱情很快就感染了珍妃,她已經顧不得想那麼多了。
但不幸的是,時局的發展證明珍妃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珍妃瞭解自己的丈夫改革的決心和勇氣,在光緒主張的變法建議中,有&ldo;興民權,設議院,立憲法&rdo;一條,他提出用西方的君主立憲制代替傳統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但是政體一旦改變,皇家的絕對權威將不復存在。
即使光緒願意,慈禧也不能同意。
果不其然,珍妃從光緒口中得知慈禧可能準備改立新君。
聞此訊息,珍妃心裡萬般焦急,假如光緒被廢,她在宮中惟一的保護人都失去了,她將面對的又是怎樣的淒風冷雨。
光緒更是心中萬分焦慮,譚嗣同等雖有治國方略,卻手無兵權,萬般無奈之下,他們想到利用袁世凱的新軍來保護光緒。
康有為於是對光緒進言,天子手無寸兵,難以舉事,不如召袁世凱入京,利用他手中的軍隊逼慈禧退位……就這樣,當年的八月初,在康有為等人的授意下,光緒三次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