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南水北調(第1/3 頁)
地理課,這節講到了水迴圈。
郭老師:“我們都知道水是生命資源,地球表面72都是水,大部分是海水。這些水裡,淡水資源僅佔05,近70的淡水資源固定在南極和格陵蘭冰層中。”
“其餘多數為土壤水分或深層地下水,不能被人利用。人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所有陸地生物,包括人在內,需要依靠這些淡水資源生存。”
郭老師對淡水資源做了介紹,說了地球現在缺乏淡水資源的情況。
對海水不理解的人驚訝,原來地球看起來就像一個水球,但很多水都是不可以直接利用的。
這樣看的話,能直接用的水也太少了。
一直想著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聽完也震驚了,這和他們原本想的不太一樣。
唐朝。
李世民想到裴姝他們學校裡很多地方都貼著【節約用水】的宣傳標語,突然理解後世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宣傳了。
後世人口這麼多,不節約用水的話,確實不夠用。
尤其是z國這麼大一個國家,人口這麼多,水資源肯定是短缺的。
想到之前看到的後世的高科技,基本上都是讓他羨慕的,沒想到現代面臨的問題好像也不少啊!
李世民抹了抹下巴,思索:從後面的淡水資源分佈來看的話,水資源分佈十分不均啊。
他對這方面也不是完全不知道,起碼大唐境內的部分地區還是有點了解的,有的地方確實缺水,乾旱嚴重。
看了世界地圖,感覺z國境內的淡水資源還是太少了。
一直缺乏水資源的地區:可不是嘛,並不是所有地方都像江南水鄉,不缺水。
那些人應該不瞭解他們荒漠地區的環境吧,喝水都費勁,更別提洗澡洗衣服了。
真的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郭老師:“淡水基本來源之一是水迴圈,水迴圈是指自然界中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裡面透過蒸發、水汽輸送、降水等運動的過程。”
“水迴圈分為海陸間迴圈、陸地內迴圈和海上內迴圈”
北宋。
聽完水迴圈的過程,趙匡胤可算知道為什麼之前聽到小日子往大海里排放核汙水,有學生會那麼氣憤了。
裴姝當時給他們做了一個比喻,核汙染物是比屎噁心,比斷腸草、鶴頂紅還恐怖的存在,可以影響生物幾十年、幾百年。
往大家賴以生存的海洋裡排毒,這事做得真的是喪心病狂。
很多人都想起了這件事,他們對小本子這種行為也覺得有點噁心了。
慶幸沒和他們生活在一個時期。
南宋。
何承天喃喃自語:“百川發源,皆自山出,由高趨下,歸注入海。日為陽精,光耀炎熾,一夜入水,所經憔竭,百川歸注,足以相補。故旱不為減,浸不為益。”
看來前人們總結的還是基本沒問題的,雖然和後世的說法比起來沒那麼全面,但太陽在水迴圈裡面發揮的作用是最大的。
何承天邊聽,邊把自己思考漏的東西趕緊補上。
自己一定要把關於天文的書寫得更全、更詳細。
講完水迴圈,郭老師補充了一點課本上沒有的知識。
郭老師:“我國地大物博,國土廣袤,但人口密度大,南方大部分地區降雨量大,時不時還面臨洪澇災害的影響。北方大部分地區則水資源匱乏,缺水嚴重。”
“水資源分佈不均困擾了我們很長時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1952年開始,我國就開始規劃南水北調工程,一個舉世矚目的超級工程。”
直播屏前聽到郭老師講的話,很多人表示贊同。
北方人: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