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各朝的反應(1)(第1/3 頁)
西周:
姬發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討伐暴君商紂,在牧野之戰中大獲全勝,最後定都鎬京。
此刻他正在考慮採取分封制度,獎勵那些在克商這件事上出了大力的王公貴族、同姓子弟。
這是經過幾個心腹大臣商討出來的結果。
這種制度目前在已知的歷史上沒有出現過,所以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
他有點猶豫,覺得並不是很妥當。
但是他又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如果不能拿出讓那些人滿意的獎勵,時間久了,那些人絕對會鬧起來的。
現在天現異常,出現光牆,這是在警示他什麼嗎?
春秋時期:
齊、晉、秦、楚、宋、吳、越等幾個諸侯國的霸主正打拼得火熱,都在想方設法擴張自己的國土,想著怎樣讓自己得天下更名正言順一些。
孔子正在各國之間遊走,宣揚自己的治國思想,希望可以恢復周禮,可是他的思想並未被各國君主接納。
光牆的出現,讓他們心裡出現了不同的想法。
有人覺得這是不是天命在我,可以採取點什麼行動了?
有人在想這是否是不祥之兆,天下是否將會大亂?
戰國時期:
楚、齊、燕、趙、魏、韓幾國的國君都有點苦惱。
在他們眼裡有著“卑秦”之稱的秦國,在變法之後漸漸地居然有了抬頭的趨勢。
這怎麼可以?
大家都是差不多的開頭,怎能讓你一家獨大?
重要的是提出變法的這個衛鞅,之前他也在其它幾國推薦過他的思想主張,不過都被拒絕了。
誰能想到嬴渠梁(秦孝公)居然會同意衛鞅的變法運動,而且還真的讓秦國強大起來了呢?
已經有人在商量著透過“合縱”的方式來一起抗秦了。
有的人覺得可行,有的人在觀望。
各個心裡都有著自己的小九九。
諸子百家的代表奔走在各國之間,都想著君主能夠採納自己的治國思想,實現他們的政治抱負,拯救天下蒼生。
總之有喜有憂。
眼前出現的這個光牆也不知道意味著什麼。
秦朝:
秦王政二十七年。
前一年秦國把其餘六國滅了,統一了天下。
嬴政統一六國後,沒來得及休息一下,接著就制訂了一系列治國措施,三公九卿、郡縣、統一貨幣、度量衡等,下發了一部分法令。
他不滿意之前的“王”的稱號,想讓大臣想出一個適合他的新稱號。
結果這些人想出來的稱號都不如他的意。
最後還是自己想了一個,就叫“皇帝”。
他還把諡法取消了,他認為子議父,臣議君這像什麼話?
新版郡縣制的法令也頒佈下去實行了一段時間了,效果顯著,十分高效。
這幾天他徹夜不休,想著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完善的。
今年還要重新規劃咸陽的新版圖,靈渠的修建也是重中之重,這些都是大工程。
想到還有這麼多事要做,秦始皇都睡不著,恨不得一個人當十個用。
今天出現的光牆,讓整個秦國都炸鍋了。
有大臣一臉惶恐:“陛下,此乃不祥之兆!封禪之事還請三思啊!”
秦始皇倒是一臉平靜,不見一絲驚慌。
他臉上表情淡淡:“怎麼,不詳之言從何得來?”
哼,別以為他看不出來這些儒生心裡想些什麼?不就是一直覺得秦國統一六國非他們所樂見的嗎?
還用什麼天命所繫來說事?
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