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地理課(3)(第1/2 頁)
南北朝,祖沖之:咦?提到我了。不過這個老師說比較精確的週期,那是不是表示我得到的數值和後世比較還存在誤差?
“祖沖之測出木星運轉一週需要11858年,現今測出的數值為11862年;水星運轉一週需要11588日,誤差0002日;金星運轉一週需要58393日,誤差0009日。在那樣的年代和條件下,能得到這麼接近的數值是非常了不起的。”
南北朝,祖沖之:果然還是有點誤差存在,所以是哪裡出現問題了?不行,我得弄清楚。
秦朝,秦始皇:我沒記錯的話,南北朝時期的人,也就是說離我只有600多年的時間。而且之前的歷史課提到,這個時期好像比較動盪。這樣的情況下都能做出這樣精準的測算,可真是一個人才啊!可惜了,不在我大秦。
東漢,張衡:是個人物啊,可惜在我之後,好想和他探討一下我對日月星辰的理解。
郭老師:“那大家知道為什麼土星圍著太陽走嗎?為什麼不圍著我們轉?”
“對,因為太陽質量非常大,太陽系中絕大多數主體都是太陽,它的引力非常強,吸引了眾多比它小的星球。我們把圍繞著恆星旋轉的天體叫做行星。”
東漢,張衡:太陽是圍著我們生活的大地轉的,所以按照這個質量和吸引力的說法,大地的質量難道更大?不知道我們的大地在後世叫什麼星?
清朝,王貞儀:太陽系?以太陽為主的星系嗎?
“另外,你們覺得土星這個光環是由什麼組成的?還有它繞著太陽轉的時候這個軌道是橢圓還是圓的。”
“沒錯,同學們說的非常對,是橢圓的。至於它的光環,主要成分是顆粒和冰塊。”
戰國時期,石申夫:長見識了。
“大家看,這個東西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
東漢,張衡:剛剛看過,是我們生活的大地,後世稱之為地球嗎?不過也對,看起來就像球一樣。前面時間太短了,看的不是很清楚,整體看原來是這樣嗎?
清朝,王貞儀:不知道我對於人站在地球“邊緣”和下半球的人為什麼不會傾斜和摔倒這個問題的解釋,和後世是不是一樣的,他們還在用這個解釋嗎?
看到地球的圖片,很多人心裡都冒出了想法。
郭老師:“是的,這就是我們人類的家園,地球。之前的影片大家也看到了,它在茫茫宇宙中只是滄海一粟,因為太陽的惠澤,使得它充滿生機,也才能有我們人類的存在。”
東漢,張衡:如果按照之前看到的星海來看,確實很小。
“地球和前面的土星一樣,也是行星。不過因為離太陽比較近,有固體表面,體積小,所以叫類地行星,土星那樣體型巨大的,叫做巨行星。”
東漢,張衡:啊?地球也是行星?所以我之前的理論一直是錯誤的?太陽比我們生活的地大?所以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那月球繞著地球轉的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嗎?
“太陽大,地球小,太陽帶著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帶著月球跑。”
東漢,張衡:這個月球應該指的就是月亮了吧?起碼我對月亮圍繞地球轉的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後世是怎麼驗證這些理論的呢?也是猜想嗎?還有他們那些精妙的圖畫是怎麼來的?
郭老師放了一張地球太陽系結構示意圖給大家看,上面還非常貼心地標註了各顆行星的名字。
戰國時期,石申夫:最近的星居然是辰星,最遠的是海王星,這又是什麼星?這個顏色這麼碧藍,我的星辰圖得更新一下了,不過這顆海王星要怎麼才可以看到?
東漢,張衡:所以在最中心的應該是太陽,我們是第三顆,我們的地球顏色看著有點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