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銀河之網:科技的輝煌(第3/4 頁)
的獨特風姿以及其衛星和塵埃環的細節。更為神奇的是,它還發現了一顆隱匿在火星和木星之間主要小行星帶中的小行星,這個難以被其他望遠鏡察覺的小行星,證明了望遠鏡在近距離觀測中的非凡能力。
而在對宇宙嬰兒時期的探索中,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展現出了強大的洞察力。它發現了大而神秘的星系,這些星系在大爆炸後僅 5 億至 7 億年就已達到與銀河系相當的規模,這一發現挑戰了現有的星系形成理論,讓我們對宇宙早期的演化有了全新的認識。在對系外行星 k2-18b 的觀測中,它發現了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存在,這進一步支援了該行星可能是擁有液態水海洋的“hycean 世界”的假設。此外,它還幫助天文學家看到了被認為出現了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早期星系的星光,展示了黑洞如何逐漸獲得巨大的質量。更令人驚喜的是,它還探測到了類似地球上石油和煤礦床中碳基分子的複雜有機分子,這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線索。
2023 年 8 月,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傳來,天文學家宣佈由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在 2022 年夏天拍攝的被稱為 aisie 的星系,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早星系之一,該星系似乎在宇宙只有 39 億年時就已存在。這一發現將我們對宇宙早期星系形成的時間線進一步向前推進,讓我們對宇宙的起源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除了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成果,科學家們對宇宙基本時鐘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最新研究表明,宇宙中似乎存在著一種類似時鐘的基本特性,其時鐘執行與人類最好的原子時鐘產生互動作用。在量子引力的某些版本中,時間自身可能是被量子化的,由離散單位組成,即時間的基本週期。這一發現為我們理解宇宙的時間結構提供了新的視角,也讓我們對時間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透過建立通用時鐘模型,科學家們證明了它對人類建造的原子鐘有影響。基於最佳原子鐘的執行狀況,科學家們將宇宙時鐘單位最小值確定為 10(-19)秒。這一發現不僅讓我們對宇宙時間的精度有了更準確的把握,也為未來的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葛健研究員帶領的國際團隊的努力下,我們對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突破。他們利用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方法,對國際斯隆巡天三期釋放的類星體光譜資料進行分析,發現了極其稀少的 107 例宇宙早期星系關鍵探針中性碳吸收體。研究表明,早在宇宙約 30 億歲時,這些攜帶中性碳吸收體探針的早期星系已經過快速物理和化學演化,進入介於大麥哲倫矮星系和銀河系之間的狀態。這一成果為探索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方式,也顯示出人工智慧在天文海量資料中探尋微弱訊號的應用潛力。同時,這一發現也獨立驗證了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相關發現,預示部分星系的演化比預期要快得多,挑戰了現有的星系形成和演化模型。
時間的流逝速度一直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之一。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小組利用 20 年來從 190 個類星體收集的資料,發現宇宙誕生之初的 10 億年左右,時間流逝速度與現在不同。對人類來說,128 億年前的宇宙,時間似乎過得更慢,那時的每一秒大約對應著現在的五秒。這一發現讓我們對宇宙時間的演化有了更直觀的感受,也讓我們對時間的相對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隨著對宇宙時間的深入研究,我們還在伽馬暴觀測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突破。我國科學家牽頭的科研團隊,透過分析極目空間望遠鏡和費米衛星的聯合觀測資料,在伽馬暴中發現能量高達 37 兆電子伏特的伽馬射線譜線,且譜線的能量和光度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