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出言不遜(第3/5 頁)
不堪的景象。
且說張合自從投入曹操麾下之後,便如飢似渴地學習著曹操的兵法謀略。他時常向曹操虛心求教,認真揣摩每一個戰術細節,並將其運用到實戰之中。不僅如此,張合還積極地與其他將領交流切磋,共同探討軍事策略。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與眾人的關係也愈發融洽起來。
每逢戰事來臨,張合總是會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他仔細研究敵軍的兵力部署、地形地貌以及可能出現的變數等情況,然後根據實際情況精心制定出一套詳盡的作戰計劃。無論是攻堅戰還是伏擊戰,張合都能應對自如,指揮若定。
遙想當年的烏巢之戰,張合雖然遭遇了挫折,但他並沒有因此一蹶不振。相反,他以此為教訓,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經過無數次戰火的洗禮,張合終於重新崛起,成為了令敵人聞風喪膽、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將。
就在張合在戰場上屢建奇功之時,時光悄然流轉。“叮鈴鈴……”一陣清脆悅耳的下課鈴聲驟然響起,瞬間將我的思緒從那個金戈鐵馬、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拉回到了現實之中。
我輕輕地將手中的書本合攏,彷彿生怕驚擾了書中那些沉睡的靈魂,但我的心卻依然深深地陷在了那段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歷史長河之中無法自拔。此時的我,正全神貫注地聆聽著語文老師在黑板前奮筆疾書所發出的“沙沙”聲,同時手上也不敢有絲毫懈怠,緊緊跟隨著老師的書寫節奏,一筆一劃認真地抄寫著屬於自己的筆記。
然而,儘管我的身體忙碌於記錄知識,可我的思緒卻早已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充滿硝煙與智謀的三國時代。在那裡,各路英雄豪傑紛紛登場,他們或雄姿英發,或智勇雙全;而其中一些人的出言不遜更是讓人心驚膽戰。
每當想起這些場景,我都會不禁感嘆:為人處世,謙遜有禮是多麼重要啊!若是像那些口出狂言之人一般不知收斂,必然會給自己招來無盡的麻煩甚至殺身之禍。想到此處,我在心中暗暗發誓,日後定要成為一個謙虛謹慎的人,絕不讓無禮之舉玷汙了自己的品行。
回想起方才所讀到的關於張合的故事,尤其是“出言不遜”這一成語背後的典故,不禁讓我感慨萬千。這個故事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實在是發人深省啊!它宛如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人際交往中的種種弊病。
在人與人的相處過程中,我們理應秉持著以禮相待的原則,時刻保持謙遜溫和的態度。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反之,如果一味地驕橫跋扈、言語粗魯無禮,則必然會引起他人的反感甚至厭惡,從而給自己招來諸多不必要的麻煩。這樣的行為不僅有損自身形象,更有可能破壞良好的人際關係,導致孤立無援的局面。
,!
想到此處,我暗暗下定決心,今後一定要做一個知書達理、謙遜有禮之人,用真誠和善意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絕不讓“出言不遜”這種錯誤發生在自己身上。而“出言不遜”這個成語呢,則形象地描繪了那些說話傲慢、不講禮數從而傷害他人感情的行為舉止。該成語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通常用於形容一個人的言談放肆無禮。在具體的語句使用當中,它可以充當謂語,表示某人說話的方式或態度;也能用作定語,用來修飾相關的名詞短語;有時還會作為狀語,對整個句子的動作或狀態加以描述說明。
在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所著的《喻世明言》第三十一卷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孩子年僅八歲就能揮毫潑墨、下筆成章,其才華之出眾令本地郡守都為之驚歎不已,於是將他推舉為神童,並派人護送他前往京城參加考試。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孩子竟因為口出狂言、言辭不敬而衝撞了主考官,最終名落孫山。
無獨有偶,在明朝另一位文學大家淩濛初編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