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部分(第3/4 頁)
龍鳳城此時有三家大礦,四家小礦,大礦分別是村辦礦即石巖帶著開採的興業礦,還有就是兩個大家族自己哥幾個開的梁家礦,和齊家礦,其餘的就是幾個小村民自己辦的小礦,即使不能和這些大礦媲美,可是維護生計倒委實不錯,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誰知道什麼時候就有天災**呢!
起初村子裡的礦都是以人背為主,即是礦工用筐從井下背下來,這樣一點點的生產的煤礦叫人背井,後起隨著規模的擴大,資金投入的增多幾個大礦逐漸從人背井改成了帶有絞車和礦車的現代化鏈條生產作業,雖然沒有國營礦國模大,但是基本算是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的規模了。
然而幾個小礦因為規模小,產量有限,卻還是人背井,利潤自然侷限,可是股東們還是希望自己的礦也慢慢的成為那些大礦,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們也實行三班制,井下雖然有燈,但是因為人背靜,自然坑道比較窄,人們攀爬的地方是由一根根木棍串聯起來,用於礦工腳蹬的攀爬,然而日久天長,這樣的坑道自然而然的就多了許多風險,同時為了節省人力無力,小礦的井往往陡峭,坡度很大,人們行走起來艱難,坑道狹窄遇到緊急情況難以實施救援,或許這些都為後來的事故埋下隱患吧。
夏天的一天,由於連雨天,坑道陡峭又不背雨,雨水從井口灌入,弄得在井下作業的礦工在攀爬的時候腳下溼滑不慎滾了下去,接著後面的礦工一連串的滾了下去……
那一夜村子裡忙開了,雖然不是一個礦的股東,可是畢竟是一個村的村民,有事幫忙的習慣還是傳承下來了,礦工也多是本村村民,出現這樣的事故或許應該給大家提個醒了。
或許是這個事故教訓的深刻,兩天後張浩工業局的人下來調查,從此開採便實行了有證經營。對於資金雄厚的大礦來講辦個採礦證那是很容易的事情,無非是按照要求弄兩個變壓器,劑量礦車,礦井寬度和安全要達到標準,礦場大小,以及工人們的身體素質等一系列檢查,還要給工人們繳納保險。而對於小礦來說卻是致命一擊,他們資金少,缺口大,如果弄那些變壓器和相關的裝置就得投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而對於他們的資金來講那簡直是望穿秋水,飲鴆止渴都談不上了。
幾個也月後,經過整頓不合格的小礦在一聲巨響下變成了一片廢墟,那個時候有百姓抱怨,“嘣礦嘣礦,礦稀里嘩啦,人們的心稀里嘩啦,要問君怎麼不稀里嘩啦,那麼你的眼淚就不要稀里嘩啦!”
或許什麼改革之初都是處處受阻吧,礦業改革亦是如此,市裡讓村裡配合工作,對於石巖來講算是有苦難言,他所到之處,本來百姓還念著他祖孫多年為大家義診而不多說什麼,可是時間長了還有多少人記得當初的恩情呢,大部分人抱怨起來……
“自己的礦好怎麼都行,就不管別人的死活……”
“人家後門硬,誰讓咱們沒有一個市長的叔叔呢……”
“這叫做官官相護……”
或許難還是得進行下去吧,石巖實在沒辦法就將村辦礦變成了股份制,每個村民都用股份,而村民年末不管在礦上幹活與否,都有紅利可分,而平日裡在礦上打工的村民按著工作性質有固定的工資,這樣一來民怨算是壓制了下去,而他多年的心血也算是分給了大部分村民,而他們竟不自知。
慢慢的村辦礦條件越來越好,礦上為村子買了第一個彩色電視機,在村政府的院裡每天晚上播放,村民們晚上吃完飯都來此休閒娛樂,就連鄰村的村民都來湊熱鬧,慢慢的富庶的村民自己開始買起黑白電視機,還有時尚的高低高,組合櫃,那年是八三年。
此後村子裡頑童流行著一首童謠,“我家住在龍鳳城,說起吃穿不用愁,雖然住的不是樓,但是生活很自由,龍鳳城龍鳳礦,山也高來,煤也旺,龍鳳城的小夥心高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