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4/5 頁)
來,臺南有三多:樹多,古蹟多,圓環多。
圓環有兩圈,分為機車和汽車專用,進入和出來時都要看燈號,我一開始就惹來前車和後車狂叭,這絕對不是普通人能學會的技能,大家怎能開得那麼直接順暢?勇哉臺南人!
發現一家“窄門咖啡”,門確實很窄,是從防火巷進去的。
路上有家店叫“通天行”,好妙,不知有怎樣通天的本領呢?
最特別的該是“中國城地下街”有種不知自己怎會卡在那裡的微妙感,回來上網查詢,才知道里面還有中國城戲院、中國城冰宮,風光一時但已沒落,十店九關,卻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
我個人很愛這種都市興衰史,應該有人把它寫成一本書,就像那本《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整個就是懷舊又感傷,地方故事永遠好看,因為貼近生命和共同記憶。
六月二日,前往臺南縣新化鎮,目標有三個景點:楊逵文學館、歐威紀念特展、梁道影像展。
這三個名字對你來說陌生嗎?還是熟悉呢?其實我本來都不熟,看過以後整個大感動,推薦大家一定要去看,熱血燃燒的人生就該如此啊!
以下是我從網路找到的介紹:
楊逵(1906-1985),臺灣新文學的重要作家,也是一位社會革命家與實踐家,日據時期曾經領導社會運動,長期反對殖民政府,因而入獄多達十次。光復後仍不改其志,二二八事變時被捕下獄四個月,民國三十八年又因起草《和平宣言》被捕,判處十二年徒刑,關在綠島監獄長達十年,出獄後在臺中“東海花園”開拓,以鋤頭在大地寫詩。
楊逵一生硬頸,奉行戰鬥、運動、生活的“三合一”哲學,被譽為“壓不扁的玫瑰花”。他崎嶇、坎坷的生活,也正是一部臺灣人民的近代史寫照。
“壓不扁的玫瑰花”這短篇我剛好看過,文字樸實、情感真摯,尤其在瞭解時空背景後,更覺得是用生命寫作的作品,不需要什麼特別手法,真誠的東西就是能感動人。
館內最讓我噴淚的是一面獎牌——“臺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牌上寫著:“您是臺灣新文學早春的播種者,由於您辛勤的筆耕,寫下血淚的篇章,奠定不屈的文學魂,在臺灣文學史上,立下新的里程碑,在廣大的人群心中烙下您的名字。”
一個文學家能得到如此推崇,我想他這輩子都值得了。
楊逵的妻子葉陶也是一位傳奇人物,她本是富家千金,受過漢學和新式教育,抗拒纏足,十歲那年就把裹腳布丟進旗津海里!成為老師後卻參與農民運動,跟楊逵結婚時雙雙被捕,用手銬腳鐐扣在一起送進監獄!二二八事變中她也曾被捕,差點被槍決,後來丈夫楊逵被關到綠島,長達十二年的時間,她獨力撫養五個孩子,直到丈夫出獄,仍要繼續為生活奔波。
楊逵寫書的時候,葉陶去擺攤賣衣,楊逵創辦新文學雜誌,葉陶負責籌款和出版,楊逵開拓東海花園,葉陶四處賣花貼補家計。最後她病況嚴重,家人沒錢讓她好好醫治,終因尿毒症過世。
男人追求理想,女人面對現實,沒有誰對誰錯,唯一能確定的是,他們都深刻而用力的活過。
除了楊逵文學館,另外兩棟紀念館也是新化鎮的驕傲,我深深覺得本地居民和公所都是聰明人,懂得樹立典範,也成為觀光景點,希望其他鄉鎮也起而效之。
“意志的演員——金馬獎影帝歐威紀念特展”,這是我第一次聽聞歐威這位大明星,代表作有“血戰吧?”、“養鴨人家”、“故鄉劫”、“秋決”等。
歐威(1937-1973)本名黃煌基,並非科往出身的演員,年輕時擔任新化分局僱員,每天都去全美大戲院看電影,靠滿腔熱誠琢磨演技,不斷寫信給電影公司和電影導演,從那些自我推薦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