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紙上江湖(第1/3 頁)
‘小滿,行於海河之畔,忽感天地之浩瀚,可養吾浩然之氣。
遊於河畔山邊,與天地蚍蜉相伴,悠悠哉不知所歸。
偶遇海河邊一牧童,年十歲,甚聰慧,對答之,頗有靈性。
教習之,嘗舉一反三,悟性驚人,甚得吾心,吾欲收其入門,然兮,以秘法測其根骨,無一點明心,甚憾之。
隨坦言所告,童豁達,不以為意,告曰自願隨吾之左右,行走江湖。
吾身懷使命,十動然拒,不忍其與家人分別,但見其對武學之熱愛,且心性甚為上等,雖年少,目光湛然,頗具俠義之氣,志向高遠。
吾不忍白玉蒙瑕,故贈其自創自創功法卷三。
其一,名為順勢;其二曰為合勢;其三曰為離勢。
這功法乃吾等觀天下風雲之變化,心中聊有所感後偶有所得,非根本心法,亦非招式,僅為武學意境之所居。
因其與本宗根本心法頗有衝突,故吾也未曾習,只順其自然推演出其發展變化。
不同人習之,應可得不同之感悟,至少可修行至明神境。
若是有緣、有才、亦可將其推向更高之境界,且該意境中正平和,浩然坦蕩,若於此修行至盡頭,無前路,可自行散功,不傷根本。
吾將此法贈予此童,並囑咐其若有出,必行俠仗義,匡扶百姓!
後吾歸宗,再未有緣相見。’
這是李星在百多年前的故紙堆中,翻出了某一任前輩所留下的遊記中頗為切合的訊息。
李星從150年的遊記開始翻起,耐耐心心逐字逐句的追索,才終於在紙縫中留下此痕跡。
沒想到這離天道人的啟蒙和根源,居然發自明鏡宗的第31任宗主,只是當時他還僅僅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明鏡宗弟子,在巡遊江湖仗劍天下,與離天道人吳道明的相遇,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小小的註腳。
但也許是那吳道明的驚才豔豔,這才讓宗主念念不忘,將此淵源留諸筆端,而後其記載中便再無關於離天道人的相關敘述。
李星將其單獨摘錄在一旁,心中卻懷有僥倖般的,又仔細翻閱了這位前輩宗主留下的其他書籍,但均未找到他所授出的自創三卷功法。
可能這位宗主前輩將其賜予這吳道明後便不再將這功法視作自己的原創,所以也傲慢地未將其收留在宗內,又或是這位前輩甚覺得此功法缺陷甚大,僅僅是遊戲之感,並不足以納入此藏書閣供弟子學習,故未進行收錄。
雖然有些遺憾,但是李星還是將此事默默記下,決定之後去問問宗主,沒準宗主會知道這些前輩們的遺留之物所在之處!
沒準可以不用去摻和那離天道人之事,也能夠有所收穫!
日升日落,李星已經翻閱了數天的書籍,他如飢似渴的沉迷於此,在功法招式和江湖秘聞之中反覆遊走,甚至一刻都不願意離開。
只有海棠時不時地端來宗內的食物,投餵李星,擦拭他的身體,為他帶來換洗的衣物,讓李星節省了不少時間!
李星兩耳不聞窗外事,繼續翻閱起前後數十年的前輩們的記載。
終於還是有所發現。
‘道歷1018年,沿海河巡遊至三川交匯之地,忽聞有群匪作亂,勾結異族,糜爛千里。
五城合力,皆未能盡全功,本人曾潛入山寨細細觀之,實應山川雄奇,山寨依山勢而建易守難攻,山上水脈充裕,糧草積蓄無算,數千匪兵把守雄關,兵器擂石無一有缺,戒備森嚴,非人力所能敵。
更者山上六位匪首皆為顯神境高手,殺人無算,甚是兇殘。
本人慾行俠仗義替天行道,還周邊五城百姓一片清朗。
當即奔走於五城之間,痛陳利害,欲聚五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