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2/3 頁)
人淡淡一笑,說:&ldo;也未必。只要聽我的,日行數百里不是問題。&rdo;
張儼頓感迷惑。
那人埋頭挖了兩個小坑,不是很深,只有五六寸,叫張儼背對著坑,腳跟懸於坑口,然後取出一枚針,扎張儼兩腳上的穴位。張儼也沒覺得疼。那人開始一次次捋張儼的小腿,漸漸有黑血自針孔中流出,滴滿坑中。
那人叫張儼走兩步。
張儼邁動雙腿,覺得身輕如燕,一如雲中漫步,當然大為吃驚,問緣由,那人笑而不答。
這樣行路,當天中午即達汴州(河南開封)。在城外小店裡,吃了點東西,那人對張儼說:&ldo;不必在鄭州投宿了,我們今晚可越過鄭州,直達陝州(河南三門峽)。&rdo;
張儼表示,陝州離汴州還很遠,即使凌空飛步,也不可能趕到。
那人說:&ldo;請允許我暫時把你的膝蓋骨卸下來,不會讓你覺得疼,這樣的話,即可日行八百里,日落前保證到達陝州。&rdo;
張儼這一回連忙擺手,無論怎麼說,都不肯叫那人卸下自己的膝蓋骨。當然,主人公的擔心也可以理解。在這種情況下,那人不作勉強,說:&ldo;我有事在身,須在今天黃昏趕到陝州。既然如此,那隻好先行告辭了。&rdo;說罷,奔出店去,步履如飛,頃刻間,他便消失在唐朝午後的世界裡。
故事就這樣在張儼的愣神中結束了。
在這裡,順便說一下,唐穆宗長慶年間(公元821~824年),長安昊天觀有道士符契元,身懷異術:&ldo;心欲有詣,身即輒至。&rdo;也就是說,想去哪兒,心一想,身子立刻就能到哪兒。又,鄂州道士朱翁悅會大地伸縮術,伸展後,百步距離,施法後,人走一天也走不到頭;縮小後,很快就能達到。我們這個故事裡,在沒有縮地和騰雲的前提下,主人公創造了唐朝最快的奔跑速度。
現在,回過頭來看一下:
按故事中的說法,可以推測:張儼是當日早上在宋州遇到那異人的。被&ldo;料理&rdo;後,中午即抵達汴州。從宋州到汴州,直線距離是一百五十公里左右。我們設定兩個人是在上午九點相遇,在中午十二點到達汴州,也就是說只用了三個小時,平均一個小時飛步五十公里。後來,那異人又要從汴州直接到陝州,這一段距離是三百二十公里。按異人的說法,他於午後出行,在黃昏即可到達,也就是五個小時左右,摺合每小時走六十多公里,即假如張儼卸下膝蓋骨後的時速。如此算下來,故事中異人所言的日行八百里(古代一里在四百米至六百米之間,一般人步行,每小時最快走十里左右)還是保守的說法。
現在再說《水滸傳》裡的戴宗,他神行靠的是甲馬。
兩個甲馬可以日行五百里,四個甲馬可以日行八百里。想像中,甲馬似乎是一種機械器具,甚至有人嚴肅地指出那只是一種帶有軲轆的輪滑而已;或者說,是一種可以不停地提供動力的裝置。還有人說,所謂甲馬,其實是一種看起來像駱駝的類似於&ldo;四不像&rdo;的神奇動物,它集中了十二生肖的特點。但按《水滸傳》的描述,顯然不是。
甲馬這東西,其實就起源於唐朝,最初叫紙馬,是一種祭神用的紙。祭祀完畢後,用火焚燒。因上面所繪神像大多騎馬,後來也就稱其為甲馬了,也有人認為,甲馬和紙馬是有區別的,前者只用於&ldo;追魂捉命&rdo;。也就是說,戴宗使用的甲馬,是紙馬而已。把繪有神像的紙馬捆在腿上,然後使用法術,便可以飛步天下。每次停歇時,要把甲馬解下來,雜合著金紙焚燒。轉天再上路,捆上新的甲馬。
當然,前提是你確實相信有這種法術。
《水滸傳》裡,戴宗捆上四個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