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遊覽頤和園二(第1/3 頁)
昆明湖習慣上按位置分為南湖與西湖兩部分,湖中矗立著三座小島,象徵神話傳說中的三座海上仙山------蓬萊、方丈、瀛洲。
四面環水的島岸,皆以青白巨石砌成泊岸,堅固而美觀。
島上花草樹木繁茂,視野也特別開闊。
昆明湖西北部有一座石舫。
穆野以前在電影電視中見過這石船。
石舫全長36米,由巨石雕成,始建於1755年乾隆時期。
乾隆當年引用唐代“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建造了該石舫,用來象徵清朝政權穩如磐石,任憑風浪如何洶湧,永不能覆。
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火燒三山五園,這場浩劫使得頤和園內的許多建築都化為灰燼。
石舫上的中式艙樓也全部被焚燬,石舫的船體部分因由巨石砌成而得以儲存,彷彿在訴說著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穆野坐在船上悠然地向北眺望,遠處是高聳的佛香閣和萬壽山。
東面則是宛如一條長虹臥波的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是頤和園最具標誌性的景點之一。
這座橋是乾隆仿照北京盧溝橋而建,其長約150米,寬約8米,不僅是頤和園內最大的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古代橋樑建築。
整座橋最為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其上百個橋欄望柱頂端雕刻的544只大小、形態各異的石獅。
這些石獅栩栩如生,有的憨態可掬,有的威嚴莊重,有的嬉戲打鬧,有的則目光炯炯。
石獅子數量比盧溝橋還多了59只!
無論何時從頤和園的哪個角度遠望,這座潔白的石橋都宛如一條玉龍橫臥於碧波之上,與周圍的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特別是在傍晚時分,當夕陽的餘暉灑落在橋面上,十七孔橋會呈現出一種“金光穿洞”的壯觀景象,金色的陽光透過橋洞,灑在橋墩上,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彷彿一座金色的橋樑。
這一景象吸引了無數攝影發燒友競相駐足觀看拍照,嘖嘖稱奇,令人不禁感嘆於古代工匠的匠心獨運和審美情趣。
走過十七孔橋,在八角亭中停留片刻,一直走到昆明湖中的西堤。
走在西堤上,沿岸栽種著婀娜的柳樹。
微風輕輕吹拂,帶來絲絲涼爽。
楊柳依依,輕柔的枝條隨風搖曳。
水鳥翱翔,幾隻水鳥展翅翱翔,它們或低飛掠過水麵,或高飛入雲,自由自在。
滿眼的柳色翩躚,啾啾的鳥鳴入耳,移步換景,每一步都彷彿踏入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令人聯想起江南水鄉。
西堤上有六座橋。
有柳橋,拱形橋,方形橋,三孔橋。
玉帶橋是“西堤六橋”中唯一的一座拱券結構石橋,其餘五座都是帶有木結構橋亭的石橋。
玉帶橋的橋身和橋欄選用的青白石、漢白玉石材,色澤潔白如玉。
高聳的橋拱,曲線型的橋身,弧形線條流暢而優雅,而且輪廓挺拔,就像一條環腰玉帶。
乾隆帝便將其命名為“玉帶橋”。
當陽光灑落在玉帶橋上時,半圓形的橋洞與水中的倒影相互映照,合成為一輪圓月,營造出一種溫潤柔軟、如詩如畫的意境。
這種視覺效果堪稱玉帶橋最為驚豔的一面。
從西堤一路走來,走了差不多兩個小時。
有不少遊客選擇坐在湖邊駐足休息。
“這園子真是太大了,一整天都逛不完,古代皇帝真會享受啊!”
陳秘書邊說邊將隨身攜帶的食物拿出來給穆野和張永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