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充實的週末(第2/5 頁)
說,跟著林少旭高強度學了半天,這會兒身體沒那麼難受了,胃口也回來了,開啟桌上的塑膠袋,拿出裡面另一顆茶葉蛋剝開,趁著還沒壞,趕緊兩口吃下去,又忽然對胡啟道:“小衚衕學高中畢業可以去當兵的,我覺得挺適合你。”
胡啟微微一愣,靦腆地笑道:“你這個話,我爸也說過。不過我媽還是讓我好好讀書,最好能考個大學,考不上的話,到時候再說……”
“能考上當然最好啊……”江森道,“你打算報理科還是文科?”
“理科吧……”胡啟道,“文科感覺好難啊,好多答案看起來都一模一樣的,看都看不懂,還是物理化學這些課,答案明白點。”
這認識,顯然又跟張榮升有區別了。
張榮升是覺得文科簡單,看不起文科,胡啟是覺得文科模糊,寧可選理科。兩個人,張榮升有這個反應,屬於典型的書讀得太少,而胡啟的這個反應,則是因為書讀得太淺。
讀書不博不深,文科就很難學到妙處。
文科的真實門檻,其實不低的。
所以在江森看來,按理說越是像十八中這樣的垃圾學校,就越應該減少文科班的數量。因為不客氣地說,那些以為文科就是背書的家長和孩子,本質上根本不明白文科的真實內涵和意義到底是什麼,也就更加無法針對性地將這些科目學懂、學透。
事實上別說是那些文化水平有限的家庭,就算是江森自己,後來也是經高人指點,才恍然意識到學文科的前提是什麼,明白到只有前期“內功”到位了,後期的“死記硬背”才能形成“功力上的積累”。也只有先摸到這一點,學生才能脫離純粹記憶的範疇,然後就像學高中化學那樣,對各種元素的理化性質記憶得越深刻,就越容易理解每道題目的關鍵在哪裡。在記憶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過程中加強記憶,來回比照,迴圈驗證,直至大成。
而末流高中裡頭,是很難有老師能把孩子帶到這一步的。
而且就算老師到位了,學生自身的資質,也不好說能否對老師教的東西心領神會。名師高徒,必須互相成就,缺了一半,那都不是效果打折的後果,而是直接就崩掉。
因此對那些實在開不了竅,無法領悟到文科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妙處的孩子,還真不如高中階段多學點數理知識,這樣將來哪怕是去修汽車、做電焊、貼瓷磚、開挖掘機,多幹點實實在在的工作,也比當一個前知五百年、後知一千年的嘴炮要強。
而絕不應該是像文宣賓這樣,選擇文科的目的,就是純粹為了逃避困難,並自以為能佔到什麼便宜。然後到最後很有可能就是理科也沒學會,文科也沒學懂,白上三年高中。
所以具體說回到十八中,就是這破學校,壓根兒就不該給文宣賓這類學生自主選擇分科的機會。按江森的設想,類似十八中這樣的學校,就該在文理科分流之前,最起碼先搞個篩選過程。統一摸底考試,擇優錄取,先把文宣賓之類的學渣提前掃到理科班去,然後湊夠一部分天資較好的孩子,乾脆就拿文科班當重點班來教,這樣反倒有可能出點成果。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非要五五開,分出四個理科班、四個文科班。未來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是直接培養出三個班的半文盲來——上網看著官方通告每個字都認識,但連在一起就不懂是什麼意思,哪天再被個別人用高大上的語言誘導一下,指不定當場就能連祖宗都賣了的那種。
——這也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江森往後看二十年,實實在在能看到的東西。
當大量不知道自己學了什麼、為誰而學、學完又該怎麼用的假文科生走上社會,一方面壓根兒不知道自己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另一方又能自我感覺良好地指點江山,空頂著一個大學生的帽子,對社會的理解,卻可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