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遍立書館(第1/5 頁)
由於秦剛此次是以提舉天下學政使的名義而來,孫路過來之前,也通知了全路各地的學政官員趕緊到環州拜見上官。
因為這次不僅僅只是簡單地禮節拜見,而是從常理分析,朝廷新設立這樣一個提舉全國的新職位,又怎可能不會給其一定的財權或者其他特權呢?
章楶見狀也趕緊讓人通知涇原路的各地學政前來,讓其一併接待。
原本以為只是簡單地接見幾個學政官員,加上了解一下各地的基本情況,結果被章楶與孫路這樣唯恐厚此薄彼地一折騰,倒也讓秦剛有些為難。
“伯紀,你倒幫我想想,在對這些充滿期待而來的各地學政,我該用什麼樣的應對或饋贈,才能讓他們滿意呢?”秦剛有點頭疼,便把這個問題拋給了李綱。
李綱倒是非常實在地問道:“修撰此次可否能從朝廷為州學、縣學多爭取一些經費與投入呢?”
“若是一地需用個幾千貫,倒還能夠有所商量,只是這些錢看似不少,但也只能是一次性的投入。只是一州之地,數千學子,還有年年的學習,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
李綱聽後,思考了一會兒道:“學生這段時間與菱川書院的幾位學長交流,問及當初書院對於他們的最大吸引力時,就有多人都提到一個共同之點,就是菱川書院裡的豐富藏書。”
李綱的這一說法,令秦剛的心中略有一動,卻未開口,靜待李綱的繼續闡述。
“昔日學習,李綱的家中富足,尚能買得起五經傳注以及一些精版校閱過的經史子集。但也見過許多家貧的同學,只能借閱後再自己手抄,不僅極費精力,而且傳抄過程中又多有錯漏。想必天下貧寒士子皆會有此盼心:擁有一間裝滿好書的屋子多好!”
秦剛來自於現代,所以一直不能確切地感受到這一時代貧寒學生對於書籍的渴求。而經李綱的提醒,他便憶起了自己的前身當初四處求借書籍回家抄寫的模糊回憶。而且當年他在高郵端陽詩會中力拔頭籌,知軍毛滂拿出來的最重磅獎品,就是一本在尋常縣城裡根本買不著的《程文彙編》。
“今之學生求學,好的學堂書院及裡面的老師固然重要,但是那些一則投錢巨大、二則耗費時日須久。但如能在每一州縣,設立一所官立閱書堂,裡面存放正版校閱過的經史子集、供本地學生來此借閱,勢必意義無窮!”
李綱的這個提議令秦剛耳目一新:“閱書堂?或者叫圖書館如何?”
“對,老師提的圖書館之名更為妥帖。而且它的標準可高可低,能為讀書者遮風擋雨、能為書籍防潮防蛀即可。而且圖書館不需要像私人藏書樓那樣需求孤本或珍本,而只需有普遍通用的正版書籍,數量從數十冊至數百冊皆可。而且除了官府先期的投入,還可以倡議本地鄉紳踴躍捐書,以補其缺。”
“伯紀出的好策略!”秦剛聽得大喜,“各個州縣設立官辦圖書館,可由我先行出錢,地方出地,置辦些基礎書籍,其後可大力接受民間捐贈。本官還可以當這首捐之人,以作‘拋磚引玉’之效!”
“修撰此舉,功德無量。”李綱心悅誠服地讚歎道。
其實此時之人,確實少有能夠看到此時讀書人出頭的瓶頸所在。許多貧苦出身的學子,他們的智力沒有問題、學習精神更是刻苦,但是最後卻栽在了看不到正規的書籍上面。
其一,他們所能讀到的,有可能是已經傳抄了十幾遍後的手抄本,到處都是錯漏之處;
其二,“讀書破萬卷,下筆猶有神”的說法,就是指看的書不夠的話,見識與學問也不會太高,個人底蘊自然會差上一大截;
其三,此時科舉考試中的許多試題,多是取自於當朝的典故。而記載這些典故的書籍,卻是嚴禁民間私藏,那麼能夠收藏它們的官立圖書館,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