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征途在大海(第3/5 頁)
積的難題,要麼需要定期花費巨大成本進行清淤疏浚,要麼過一段時間就要遷移港口以及造船場。此時無論是北方的登州、密州,還是南方的泉州、廣州,大多都是如此。
但是明州所在的錢塘江入海口卻有著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那就是錢塘潮水巨大的沖刷力,確保了在明州海港周邊的區域,不太會受到淤積泥沙的影響。
因此,明州擁有很多家的造船場,既有州官府與市舶司直屬的官營的,還有一些民間商人投資建設的。一般來說,為海防江防需要的戰船隻會在官營造船場裡進行生產,而用於貿易、運輸的船隻,則在兩邊的造船場都有生產。
此時,整個大宋的造船場每一年的新造船隻大約能有四千艘以上,而僅僅明州一個地方就差不多會有四百艘,不折不扣地佔據了首位。
而歷年積累下來,在明州地區的各類民船數量足以超過五千艘,可見此地造船業的發達。
秦剛等人向東出了城,此處開始多有城內的河道入海,會根據不同的入海口距離城裡的距離而命名。他們來到的這個地方就叫作“一里甬”,分佈有好幾家船場,在東廂為明州的官營船場,而西廂就是原先馮家的造船場。
此時的造船工藝並沒有什麼特別保密的地方,而且此時的官營與私營船場之間還多有合作,所以將船場挨近放在一起的情況也十分多見。
在交接船場手續的時候,談建已經和辛第迦的人來過一次,負責船場的場務姓林,是一位祖輩三代都在造船的老船工,已經認識過了新東主。今天看到他陪著的秦剛等人過來,自然趕緊出門來迎接。
林場務非常恭敬地向這一行人介紹造船場的情況,它的規模雖然並不是明州最大的,但卻是以造船技術過硬而聞名,是明州不多的可以兼造江船與海船的船場。
林場務帶著眾人先來到造江船的區域,他認真地介紹道:
“各位大爺請看,這些江船都是專門供應在內河、內江中行駛的船,買它們的人一般都是跑內河生意的商戶,也有在內河捕撈的漁民。這些船的規模會比較小,你們看,它們的船底多是採用平底,這樣的話,就可以在相同的船身大小的情況,可以裝載更多的貨物。有的漁民也會一家人都生活在這樣的船上。”
而隨著他們再往裡走,來到了海船的造船區時,立刻就看到了明顯不同的情況。
因為海船為了抗擊更大的海浪,船底多會是尖底,同時還有大尾、頭小等特徵,這樣有利於吃水深些、能夠抵抗更大的風浪。
林場務帶大家看了十幾艘已經造好等待下水的小海船道:“這種小海船在我們這裡叫作魛魚船,民間也會俗稱為“釣槽”、“蕩浪鬥”,它們一般都會在沿岸的近海區域內行駛,所有需要有足夠靈活的操縱性,以躲避各種明石暗礁。這些船的需求量非常大,海邊的漁民主要就是靠它們求生活。”
而船場裡最大的區域卻是用來製造客舟的。這種客舟名義上就用來運送朝廷出海的使節、官員,因此一方面要求氣派、另一方面也會講究海上生活設施的完善。客舟差不多會在十幾丈之長,深三丈,寬兩丈五尺。這種船型也被大多數海商看中,用它們來進行遠洋貨運的話,載貨量與船體的安全性、穩定性都十分不錯。
而比客舟更大的就會被稱為神舟。神舟的船體更長更寬,因此也會有更加氣派的亭臺樓閣式的船身建築,行駛在大海之上,尤如一座山嶽。神舟一般只是朝廷用於非常正式的朝臣出海使用,它的需求量較小,訂單也只會發到官營船場。
當然啦,那些只是從業務的角度來講的。單單隻提技術的話,神舟海船對於民營船場而言,是不存在建造障礙的。
秦剛一行人跟著林場務走過船場裡的一片片相對獨立的造船區,一時之間,對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