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6 鼓風機和大頭水(第1/3 頁)
「小人觀此物應屬木作,只是不明其功用……」彭大和洪濤合作的次數最多,對於這種吃力不討好的結果已經有了心理準備,情緒恢復的最快,率先動手在三份圖紙之間選擇了起來。
雖然三份圖紙上畫的物件每個都怪異無比,沒一個能看懂的,但木作的本行還是讓他做出了正確選擇。
「此物曰腳踏鼓風機,功用和水排差不多,但比水排小巧且效率高。」
宋代冶煉助燃裝置大體有兩種,大型的叫水排,是由水力推動的一連串風箱,小型的就是皮製的風囊或者叫風箱。
這兩種鼓風裝置的風壓和鼓風量不足,要想提高熔爐的溫度,就必須加大氧氣量,鼓風機是最簡單的選擇。不是一般的風箱,而是離心式鼓風機。
它由兩部分組成,一端的動力系統採用人力腳踏帶動直徑一米半的大飛輪為動力輸入帶動動力輪轉動,再透過皮帶傳動方式驅動蝸牛風箱裡的軸心扇葉轉動。
鼓風機除了扇葉軸為鋼質之外,基本都是由樟木和松木板製作,結構簡單、單位鼓風量大、安裝拆卸維護修理都很簡單,最適合鐵匠鋪和小型煉鐵爐。
使用的時候由人站立踩踏踏板帶動飛輪旋轉獲得動力,比手拉風箱效率高,在節省人力的前提下還能有效提高爐溫。
這一點就不用試驗了,當年金河帝國最初發展冶煉業的時候,所有土高爐用的都是此種鼓風機,只不過是放大之後採用水輪驅動。
其實這種離心式鼓風機人力、畜力、風力、水力都可以驅動,要是有金屬軸承的話,還能用鍋駝機、電動機當做動力源,效率就更高了。
這玩意也不是洪濤的發明,它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非常普及,大煉鋼鐵時各村都能找到,也是很多專業和煉鋼沾邊工科生的必修課。
它製造起來沒什麼難度,但設計的時候必須得講究點,關鍵的核心部件就是大飛輪齒輪和動力輪齒輪的比值,還有就是動力輪和從動輪的直徑比值。不把這兩個資料計算清楚,就達不到省力高效的目的。
洪濤也沒去單獨計算,實話說,靠他腦子裡這點墨水兒,想把出風量、進風量、轉速、齒輪比之間的關係捋清楚還真不太容易。
很多知識即便當時學的挺紮實,幾十年不用也會忘的。好在金河帝國工匠們的智慧結晶他還記得,乾脆也別自創了,照搬吧。
大飛輪和動力輪的齒輪比是4:1,動力輪和從動輪的速比是1:44,扇輪直徑54厘米,寬15厘米,出風口直徑8厘米,出風管長30厘米左右。
不過兩個齒輪的齒比加工圖還得自己算,為了這玩意洪濤趴在書房裡熬了兩天才弄出來。古人說的好,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平時吹個牛啥的滿腦子都是資料,可是真要用了,才發現每個資料都不太準。
「小人想先用木料做輪扇,如可用再用黃銅替之,官人意下如何?」洪濤解釋的原理彭大肯定是聽不懂,但結論還是能聽懂,可他對這個結論不太相信。
「也好,咱們還不富裕,能省就省。」洪濤也沒指望自己說點啥別人就當成金科玉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需要培養的,盲目崇拜更不可取。大膽質疑、小心求證才是搞技術的態度。
「不知官人所畫可是燒酒鍋?」看到彭大領到了新工作,一邊的銅作匠人王大郎有些掛不住臉。都是一樣的大匠,人家就敢接活兒,自己的手藝低人一等嗎?必然不能!
「哦?大頭識得此物?」
王大郎的名字犯了洪濤的諱,他在這世的暱稱就是大郎,也姓王。但府上有好幾個叫大郎的,尤其是這個王大郎最可恨。可自己又不是皇帝,沒資格讓別人避諱,那就只能給別人起外號了。
王大郎四十歲不到,是個矮矮的小胖子,卻長了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