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1/2 頁)
[史學研究] 《李赤然將軍回憶錄(出書版)》作者:李赤然【完結】
○一、謝子長是我的引路人(1914-1927)
●我的父親母親
我祖上世代生活在陝北黃土坡上。我的父親李尚義,生於光緒四年(1878年),是我爺爺的第二個兒子。聽說因為家窮,爺爺把他的長子留在老家,帶著我爹給張姓人家打工放羊。張家算是窮地方的富戶,主人見爹小小年紀就能吃苦,人又聰明老實,就把女兒張氏許配給爹。爹不再幹農活,進了瓦窯堡鎮子去學手藝,學成了銀匠,在鐵獅子巷租了閻寶貴家一孔窯洞住下。
銀匠這行當,非&ldo;摻銅和水&rdo;不能掙下錢。爹生性誠實善良,做不下去這騙人的營生,棄之不幹。平時卻好給街坊鄰裡有困難的人幫忙,人稱&ldo;李善人&rdo;。
由於爹耿直正義,助人為樂,又粗通文字,在1935年曾當選為蘇維埃馮家屯鄉政府的鄉長,為民眾辦好事就更加義不容辭了。他68歲那年,在一次幫人買米返家途中,需要淌水過河,忽遇發大水,被浸泡了幾個小時,回家後受寒生病,很快就離開了我們。那年是1946年的夏天,我正在綏德部隊上,領導叫我回家看看。我把爹和早在1933年就去世的娘合葬在寺圪肚灣公墓中,心想等以後有條件了,再為父母立個碑。
我的父親雖然一生行善,是個大好人,可是學的手藝不用,又沒有其他謀生的手段。一個男子漢,不養家,或不是養家的主力,靠什麼立足於世上?他也真是有福之人,幸虧他娶了個完美的女子,生活的艱難重擔,幾乎全部由母親柔弱的雙肩承擔起來。
母親生於光緒八年(1882年),孃家是解家溝的,她從小就過繼給張家。舊社會女子沒有自己的名字,只知道叫她張氏。她養父家比較富裕,但也是以勞動為本,沒有把她嬌慣成只會被人侍候的人,可也沒有讓她讀書識字,倒是給她灌輸了中國女子的許多傳統美德。
她是那樣勤勞堅強、任勞任怨地承擔起養家餬口的責任。在我記憶中,她總是沒日沒夜辛辛苦苦。白天餵豬、做豆腐、磨油,夜裡還要為全家七八口人縫衣補被。她孃家心痛,要接濟她,都被她謝絕。
她又是那樣賢慧慈愛,相夫教子,一絲不苟。她教育我們要熱愛勞動,不要嫌家貧,要有骨氣,要靠自己的雙手過日子。她告訴我們做人要誠實,要尊老愛幼,要幫助需要你的人。她自己的言行總在默默地教導我們如何去做。
母親一生善良正直,極富同情心。瓦窯堡鎮上的窮人常常登門求助,她幾乎有求必應,大家尊稱她&ldo;李媽&rdo;。她有一手為眾人稱道的烹調手藝,窮人家遇到紅白大事,都樂意請她幫助操辦。曾經有一個在鹽池靠拉駱駝為生的窮人,與夥伴失散,獨自一人,貧病交加,倒在我家門口,娘將家中僅存的米麵做給他吃,在她多日精心照顧下,他恢復了健康,感動的淚流滿面。以後每逢趕腳路過我家,必將鹽池特產帶來相送,母親總是謝絕:&ldo;救人一命,勝似讀經三年。&rdo;
母親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嘔心瀝血地為自己的家拼著命,也給周圍的人帶去愛。她生下三兒、三女,若不是生活過於艱難,她絕不會把兩個親生骨肉送走。我的二哥送給了王家,我的三姐過繼給安塞石家。既便如此,幾十年的艱苦勞作,使她40歲時眼睛就極度散光,50歲時就常常全身浮腫。
1933年,我被敵人投進監獄,因寧死不屈,敵人惱羞成怒,妄想利用母子情深,逼她&ldo;勸降&rdo;。她嚴厲的告誡我:要正直、要清白,決不能只顧自己而連累別人。愛子身陷囹圄,對于堅強了一生的母親,卻是個沒有經受得住的打擊。就在這一年的夏天,沒有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