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章:成本,成本,還是成本(第1/3 頁)
稍稍沉醉了一下滿院子的美好,叮囑寫意幾個安排後續,朱塬還是要開始下午的工作。
吳禎趕到,運糧計劃就要加速。
到了外院自己的辦公室,朱塬第一個喊來了前太倉市舶副提舉常報,詢問並催促全新市舶法令的擬訂進度。
這些日子,常報一直在根據朱塬的要求,透過收集唐、宋、元等各朝的市舶相關法律,還有朱塬參照前世記憶提出的一些建議,草擬全新的大明市舶法。
因為前世的經歷,朱塬很清楚,想要促進一項產業的發展,最基本前提,就是要有明確的立法。
把規矩立起來,有法可依,且不能朝令夕改,人們才能放心地去投入,去發展,去壯大。政府也能從一項穩定發展的產業中收取賦稅,並將一部分賦稅轉為繼續支援相關產業發展,形成良性迴圈。
大致討論一番,朱塬要求常報三天之內將法令初稿完成,剛剛打發走對方,姚封又來找。
造船廠麻料不夠了。
桐油、石灰和麻是這年代木製帆船必備的三種材料,基本都是用於填縫和防水。
朱塬離開金陵第一天,在那艘巨舟上就瞭解過這件事。
造船過程中的木料縫隙,先要用揉捻很碎的細麻絲填補粗縫,外層再粘上石灰與桐油的混合物,相應混合物還會用於封閉鐵釘釘眼,透過隔絕避免鐵料生鏽。最後,還會再刷一層防水桐油。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材料做這些事?
有!
問題在於,從朱塬曾經一個商人的角度,非常簡單兩個字。
成本!
就像離開金陵第一天在巨舟上透過一個老船工瞭解到張士誠曾經用大食海商萬里迢迢帶來的瀝青刷在船底用於防水那樣。
老船工不知道價格。
不過只是想想,一桶瀝青,經過萬里轉運,大概也抵得過一艘小船的造價。
因此,桐油、石灰和麻是沿海居民千百年來總結而出的最經濟實惠且原料最易取得的造船解決方案。
這也是朱塬在那天日誌裡感慨自己對當下造船工藝無可置喙的原因之一。當前條件下,古人在造船領域能想到的都想到了,朱塬以後來人眼光覺得古人想不到的,或許,只是在現有成本允許範圍內做不到而已。
朱塬與姚封討論過後,擬出了兩份公文,讓人送出。
第一份是知會沿海州縣,務必繼續將庫存的麻料送來明州,不得推諉拖延。
這年代,麻其實也是稅收的一種,各地州縣都有儲備。
第二份給金陵。
希望老朱傳令給長江流域各個州縣,同樣將自用之外還能結餘的庫存麻料沿長江而下送來明州。至於其他行省地區,太遠,或者陸運不便,只能放棄。
朱塬還與姚封商討公開收購麻料的可能性。
畢竟當下手裡有錢,接下來還會有更大一筆進賬。
討論結果,暫時放棄了這個念頭。
問題還是成本。
這年代,物流體系非常落後,因此,如果想要廣泛收購麻料,就必須派出足夠多的人手穿州過縣,再一番蒐集轉運,最終送到明州,一斤麻的價錢可能要抵得上一斤棉花了。
因此還是透過官府徵收更加便捷。
不過,兩人倒是又初步確定了另外一個想法,打算推動沿海州縣加大種麻規模,就像之前已經確定在明州各地河岸路旁大規模種植油桐一樣。
這兩件事又有不同。
油桐不會佔用耕地,營海司自己就可以拍板。
麻會。
這就需要得到金陵的許可。
其實最近朱塬也在逐漸完善另外一個想法,若隨後要執行,需要的麻料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