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頁)
後金的八旗制度,管理的是男丁人數,一旗五固山,一固山五牛錄,一牛錄300人,每個旗湊足了也就7500人(5 X 5 X300=7500人),八旗總共也就6萬(7500 X 8=6萬),而且這是男丁數,還不是兵力數,此外許多牛錄還總是湊不齊300人。而後金在牛錄中實行的是三丁抽一,或二丁抽一從軍,所以若要達到十三萬人的軍力,那起碼得有三四十萬的男丁,如果後金真有這麼多的男丁,那肯定就不是八旗了,估計得有四十八到五十八旗。
當然,如果後金五六萬男丁,出動一半或三分之一,但都拖家帶口的一起來,那湊個十二三萬也確實不在話下,只不過那樣的話,努爾哈赤率領的就不是軍隊而是難民了。
'1'【《明熹宗實錄》卷六十三】
'2'【《明熹宗實錄》卷六十三】
'3'【《滿文老檔》】
'4'【《滿文老檔》】
'5'【《明史 袁崇煥傳》】
'6'【當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兒》(六)】
'7'【閻崇年著《袁崇煥傳》】
'8'【金庸著《袁崇煥評傳》】
'9'【《清太祖實錄》】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五章 沒有人說過不守寧遠
關於寧遠在戰時,是否應當據守的問題,其實是個很無聊的話題,因為寧遠跟錦州、右屯這些地方不同,它和關門一樣都是“信地”,屬於登記在冊,榜上有名,是掛了號的,所以一旦開戰,那是必須堅守的。在寧遠大戰之後,袁大人高升為巡撫了,曾發表了一通言論,就證明了這一點。
袁大人提到寧遠大戰之後,“寧前以東”的地區,都還沒有被歸為“信地”,依然是“哨探屯種”之地'1'。依照袁巡撫的說法,既然以“寧前以東”為界,劃出了“非信地”的區域,那“寧前”就必然屬於信地,這是沒有討論餘地的事實。
而對於僅僅是“哨探屯種”的錦州、右屯等地,在戰時應該如何處置,也是有定例的,袁大人在戰後,還沒升巡撫之前,曾對此特別作過一番解釋:
“寧遠參政袁崇煥疏辭升職請終制因,陳善後事宜……而寧遠以東,仍安哨探,令就地為耕,有事仍收還寧遠。”'2'
袁參政的意思是,在寧遠以東的地區,雖然有駐軍,但卻只是“哨探”,不是據守,如果“有事”那就得“收還寧遠”;而所謂“有事”就是指的碰到戰事,這在邊鎮是定例,就好比下雨了得收衣服,打雷了別放風箏一樣。
就常理來看,如果有天氣預報說,就要下雨打雷了,那就得馬上收衣服,早點下風箏,是不用特別討論,而先前那位提醒孫閣老、馬大帥別去惹事兒的李大人就是個合格的天氣預報員。
柳河敗報一傳到京師,李大人就發出了警告,說即將有雷雨天氣要從東邊來(東方之禍害愈甚),所以他要求收衣服、下風箏——建議把還在錦州、右屯的兵馬全部退守寧遠:
“兵科給事中李魯生,東方之禍害愈甚,望樞輔即出治軍,集右屯、錦義之兵於寧遠……堅壁清野,深溝固壘,遏賊不得西突。”'3'
可是,袁縣令卻是不見棺材不落淚的典型,渾然不知危險臨近,而且還進行了很無敵的強辯,說什麼撤了錦、右等地就會示弱以敵,所以反而會招敵,意思是收了衣服,下了風箏,才會導致雷雨(人工降雨有新招)……不過,無論袁參政針對李大人的天氣預報做出什麼樣的應對,按照李大人的要求,寧遠是必須堅守的。
李大人的天氣預報是在天啟五年九月發出了,此時距離天啟六年正月爆發的寧遠大戰,還有三個月多月的時間,期間袁大人卻是衣服也不收,風箏也不下,很悠閒的乾等著打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