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頁)
讀完這些與史實相去甚遠的敘述之後,僅此提醒一下以當年明月為首的“心靈讀史”一派,在將歷史問題攬入胸懷、醞釀情緒、奮筆疾書之前,最好還是先弄清楚的好,否則這“心靈讀史”中的“心靈”就得直接改成“唯心”了。
金大俠對於這段歷史的敘述,雖然非常的簡約,他說:
“那時袁崇煥仍力主築城寧遠。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對,認為寧遠太遠,守不住。大學士孫承宗是個有見識之人,親自出關巡視,瞭解具體情況,接受了袁崇煥的看法。”'3'
金大俠這裡提到了“見識”二字,可是當時的孫老師,還是一介書生,從來沒有打過仗,再有見識,也不過是書本上的,而他當時所面對的一干人,以王經略為首,多是常在軍旅的外派軍職,哪一個的軍旅見聞、戰地見識比不了他孫老師?
總不能說誰的官帽越大,就能代表誰見識更廣吧?因此我等草根不得不呼籲一下金大俠,您老寫的即便是小說,那也需要有邏輯才行啊。
另外,孫老師最終是把袁縣令的據守寧遠之議,當成了憤青言論,所以他又怎麼會接受袁大人的意見呢?看來,金大俠確實未了解具體情況,就接受了《明史》的看法。
在閻會長的敘述中,他老人家除了有跟當年明月和金大俠相似的觀點之外,還繼承了《明史》中相當出彩的一段虛構,那就是孫老師給王同學惡補了七天七夜的功課,希望他能放棄八里鋪重城之議。
這段虛構的情節出現在《明史》中孫老師獲得掐架“勝利”之後。《明史》上說孫老師“大獲全勝”過後,還不忘“挽救”王同學,所以苦勸了王經略七天七夜,希望他不要搞八里鋪重城了'4',不過王經略就是油鹽不進。
《明史》虛構這段情節大概是想說明孫老師苦口婆心,而王經略冥頑不化,具體到史文裡就是所謂“推心告語凡七晝夜,終不應”等語。閻會長在敘述中,特意圈出來的“終不應”'5'來刻意套用這個典故。
不過,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在那場載入史冊的掐架裡,其實是孫老師鑽了地縫,當時就啞口無言了,所以他應該沒有那麼厚的臉皮,再繼續糾纏王同學七天七夜。因此,閻會長引用的這個典故,恐怕就會有些問題了。
--------------------------------
'1'【當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兒》(六)當年明月:“很快,他就見到了那個打上級小報告的人,他與此人徹夜長談,一見如故,感佩於這個人的才華、勇氣和資質。這是無可爭議的民族英雄孫承宗,於有爭議的民族英雄袁崇煥的第一次見面。孫承宗非常欣賞袁崇煥。他堅信,這是一個必將震撼天下的人物,雖然當時的袁先生,只不過是個正五品兵備僉事。】
'2'【當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兒》(六)“事實上,王在晉並不是袁崇煥的敵人,相反,他一直很喜歡袁崇煥,還對其信任有加,但袁崇煥仍然打了他的小報告,且毫不猶豫。對於這個疑問,袁崇煥的回答十分簡單:‘因為他的判斷是錯的,八里鋪不能守住山海關。’於是孫承宗問出第二個問題:‘你認為,應該選擇哪裡?’袁崇煥回答,只有一個選擇。然後,他的手指向以個唯一的地方——寧遠。孫承宗接受了袁崇煥的意見,他決定,在寧遠築城。”】
'3'【金庸著《袁崇煥評傳》】
'4'【《明史孫承宗傳》“承宗知諸部不足信,而寧遠、覺華之可守,已決計將自在晉發之,推心告語凡七晝夜,終不應。”】
'5'【閻崇年著《袁崇煥傳》“他支援袁崇煥築守寧遠的意見,希望王在晉能贊成袁崇煥的建議,但王在晉‘終不應’,就是不同意。】
第六章 孫老師想修一道邊牆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