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行調研和分析,重點是從國內外既有的生產單位獲取技術製造方案,邀請各位專家學者對方案進行科學論證和研討;最終決定這個產品成敗的依然是盈利模式。只有盈利模式被證明是可實現的,才有可能對公司未來的產品投入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作為專案評估體系成熟的上市公司,諸如淨資產收益率等指標均有硬性規定,是必須確保完成的,專案投資回收期、內部收益率等評價指標也是集團內部進行科學分析和評價的必要手段。
那是我最吃力的一段時間,因為我對投資學等經濟知識一竅不通,什麼都要學習。但也正是那段艱辛的歲月,成就了我快速學習、快速充電、不怕吃苦、敢打硬仗的職業素質,成為我日後職場生涯中屢屢披荊斬棘的基礎。
這天,花總召集新運輸產品前期工作的兩大主要負責單位——北京分公司和總部投資部就新專案的研發召開了第一次研討會。從職能分工來說,投資部是公司所有大小專案前期投資論證的深度介入部門,北京分公司作為公司海運和鐵路貨運代理業務的主要板塊公司,負責產品的運營。兩者涇渭分明,分工明確,但實際卻頗有歷史淵源。
秦部長回總部之前一直是北京分公司的老總,之前他帶著集團也即花總銳意革新的理念在北京分公司大刀闊斧地進行業務改革,卻因為觸犯了既有利益格局,被分公司的頑固勢力百般阻撓,極力掣肘,最後改革失敗,灰頭土臉地孤身一人返回總部。
從曾經公司萬眾矚目的青年翹楚到如今公司備受冷落的落魄人士,秦部長想要東山再起的雄心可想而知。而如今繼任的分公司老總譚國林並非是花總的嫡系,而是大股東公司下派到我們集團的“外人”,其在鐵路貨運這個行業內浸淫多年,心高氣傲卻又深諳貨運江湖的把戲。所以,也是雄心勃勃地要在新官上任初期就燒幾把旺火,亮下自己的招牌。
我聽林棟說過多次,早在本次會議之前,秦部長和譚國林已經在暗暗地掰手腕,都想著能夠深度介入前期的產品研發和市場開發,各自領人做調研,出方案,一副勢如水火、擺開陣勢打擂的態度。因為在我們集團身處的這個壟斷行業裡,誰掌握了這個產品的核心資訊,尤其是技術和市場資源,誰就在這個市場上佔有了主導權。
我和林棟接觸了一段時間後,覺得他是個很爽直的人。雖然未必什麼秘密都會告訴我,但只要是無關大礙的事情,只要我有問,他基本上做到必答,而且答得乾脆直接,毫不遮掩。
我問他:“我們部門和北京分公司這麼較勁,花總到底偏向於哪方?”
林棟想了想,道:“我揣摩著花總的意思是,鑑於目前形勢暫不明朗,秦部長和譚總雙方各有千秋,所以乾脆袖手旁觀,讓手下兩位大將你來我往殺得樂乎,在競爭中找尋最佳的技術和運營方案。”
我心說,花總這老頭兒一大把年紀了,居然還喜歡看武戲,兩方打得這麼熱火朝天,他倒是怡然自得。可是,這兩方重複性的工作,要消耗多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啊!
我將思緒收回,看著花總瘦小枯乾的身形和乾癟粗糙的臉,心說,這明明是個養雞的農民形象,卻偏偏是個玩鷹的狠辣高手,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只見花總抽了口雲煙,緩緩地吐出一個標準的菸圈,徐徐道:“幾年前,我們被大股東單位收購,進入了海運和鐵路貨運代理的市場。別人都認為我們是門外漢,沒有經驗也沒有行業背景,只能固守既有業務,裹足不前。幾年來,我們謹小慎微,沒有新產品投入市場,也沒有盲目地擴大投資規模。我本人並不是個抱殘守缺的人,如果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和政策優勢,看到市場機會近在眼前卻有錢不掙,那是笨蛋,是傻子,”花總深吸口氣,像個古老的皇帝一樣,以平和卻不失威嚴的口吻說:“我們缺的是機會。前期也有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