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袁紹謀劃騙冀州(第1/4 頁)
“公孫瓚自稱聽從上公太傅崔烈之令,表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
大軍十萬分三路,討伐冀州。”
袁紹在其駐地黎陽得知後,片刻不敢耽擱,即刻傳令召集謀士們前來營帳商議應對之策。
營帳之中,氣氛凝重讓人呼吸都不自覺地變得小心翼翼。
眾人皆面色凝重,深知此次公孫瓚來勢洶洶,稍有差池,冀州便有易主之危。
當然,最關鍵的問題是,公孫瓚站隊了,而他們一直以來的盟友劉虞選擇了坐視,乃至於支援。
荀諶率先打破沉默,他目光深邃,緩緩開口說道:“三路大軍齊出,看似來勢洶洶,實則不然。
以常理度之,公孫瓚兵力有限,三路不可能都是主力,定是兩路遙相呼應,互為犄角。
以製造聲勢,迷惑我軍,而其中僅有一路才是真正的主力所在。
此乃兵家常用之虛實之道,公孫瓚欲以虛虛實實之策,打亂冀州部署,令我們疲於應對,而後其主力便可乘虛而入,直搗黃龍。”
荀諶條理清晰的分析,讓眾人不禁紛紛點頭,皆認可其所言極是。
認為當務之急便是要識破公孫瓚的主力在哪一路,方能有的放矢,制定破敵之策。
袁紹見狀,眉頭微微皺起,眼神中帶著一絲焦慮與期待,環視眾人後也就問道:“依諸位之見,哪一路才是主力呢?
此關乎我軍生死存亡,還望諸位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逄紀輕捻鬍鬚,思索片刻後說道:“嚴綱所領冀州一路,看似目標明確,然進攻的方向卻是中山國這等偏僻所在。
此路或為虛張聲勢,以吸引我軍注意,掩護真正主力。”
荀諶微微點頭,繼而補充道:“單經之中路進攻河間國,倒是冀州重地。”
華歆目光閃動,嘴角勾起一抹笑意:“田楷號為青州刺史,不可小覷,其進攻的點是渤海郡,若是下了渤海郡,可就斷了我們的歸路。
依我之所見,不論哪一路為主力,我們都必須要防備渤海之地,只是兵多兵少罷了。”
許攸卻搖了搖頭,提出異議:“君且慢言。
公孫瓚為人剛愎自用,雖有謀略,卻亦重虛名。
他既以討逆為名,冀州乃其口中叛逆之地,或許會親率主力,隨嚴綱之冀州軍同行,以彰顯其大義,成就其威名。”
陶洪丘手託下巴,沉思良久才道:“諸位所言皆有道理,但吾以為,公孫瓚三路出兵,但其騎兵較多,亦可能根據我軍之應對而隨時變換主力。
若我軍重兵防禦一處,他便可將其他兩路迅速整合,轉為主攻。
故我軍不可貿然斷定,需先派出細作,探清敵軍虛實,再做定奪。”
逄紀聽後,眼神一凜:“時間緊迫,若等細作回報,恐錯失戰機。
我軍可先分兵據守各處要隘,同時集結一支精銳部隊,無論哪一路敵軍露出主力跡象,便可迅速馳援。”
眾人各抒己見,營帳中議論之聲此起彼伏,袁紹則眉頭緊鎖,在眾人的話語中權衡利弊,思索著破敵良策。
就在這時,袁紹忽然發現一向跳脫的郭嘉,此刻一言不發,嘴角帶著笑意,似是有什麼喜事一般。
見狀,袁紹好奇的問道:“公孫瓚大軍前來,眾軍惶恐。我觀奉孝獨面有喜色,不知何故啊!”
郭嘉哈哈大笑,上前一步向袁紹躬身行禮,朗聲道:“恭喜主公,賀喜主公。
此番公孫瓚興兵南下,看似危機重重,實則乃天賜主公得冀州基業之良機啊!”
眾人聽聞,皆面面相覷,不明所以,袁紹亦是滿臉好奇與疑惑,急切地問道:“奉孝何出此言?公孫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