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第2/5 頁)
注:本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整章內容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白話意思為: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作者的話:這句老掉牙的話已經被網路小說,玄幻小說翻來覆去的引用了無數次,比“道可道非常道”還要受歡迎。
凡是修真小說中,80%都會出現天道不仁之類的話,然後主角就開始一通亂殺,殺得剩他一個人為止。這就是天道!或者主角被命運遺棄,然後仰天大喊。天道不仁啊啊啊!
在此我有必要為它正名,事實上,許多人的理解都錯了。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是:萬物平等,順其自然。正是老莊的核心思想之一,與孔孟的“仁”相對,老莊的“不仁”也許是他旗鼓鮮明的立場。仁是孔孟倡導的最高道德準則,離開了孔孟之說,仁就沒有任何意義。
老莊不是儒家的,經文用語不一定遵循著孔子的概念,事實上,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出函谷寫道德經的時間比孔子(前551-前479)寫論語要早很多。在歷史的考究中,孔子數度拜訪老子,受到很大的啟發,後來開創了儒學,是接近師徒的關係,所以“天地不仁”出現的時間比孔子所提倡的“仁”要早。老子引用的仁也不是孔子所定義的仁。
而是“克己復禮為仁”裡的仁字,意思是單純的“人”解,原話就變成“天地不人,以萬物為芻狗。”你可以認為是,天地不把人特殊作為一個物種看,而把人類視作與其他物種無差。
或者認為是天地不像人那樣有著喜怒哀樂,偏執喜好,是崇尚萬法天成,不受干預的個體。
不管你怎樣理解,它絕對不是天地殘忍好殺,不把人當人看的意思。
晨曦之卷三十三堅硬的烏龜
?迪從口袋中掏出兩片樹葉,疊在一起,吹響簡單的哨音。三人身遭的松木紛紛抖落積雪,五六棵樹,拔起鬚根,向山坡上邁去。
滿以為兩人會非常驚訝的吟遊詩人並沒看到同伴在他想象中下巴掉到地上的場面。
克里笑著說“我的一個同伴,也會這一手,不過他是把葉子貼在樹上。”
迪方明白過來,“呵呵,那是我沒見識了”
樹們,貼切的說應該是樹人們。枝挽著枝往山坡上走去,似配合迪的安排一般,山坡後滾出粗大的圓木,互相推動著,轟鳴著,撞上並排走上的樹人陣。
“你怎麼知道這裡有滾木?”克里這次才真的驚訝了。
“我只是猜有機關而已”吟遊詩人跟著樹人走上斜坡。背後遠遠的聲音傳來。“啊哈,你們的同伴終於來了”
“在那裡,找到了”獅鷲團的傭兵們與三人會合,站在斜坡的頂端。迪逐一與團員見禮,拍了拍看著他發呆中的小結巴的頭。
“您好,格拉蘇先生,我叫迪。”
“您。。您好,迪哥哥”小悅不知道該怎麼表達。
山寨中·老魔法師房間。
“老,,老師。入侵者。。越過了第二道防線,要接近山寨了,而且,人數增加到十一人!”山賊丙恐慌的向魔法師請示著,“是不是,,您老人家出去解決他們。”
“怎麼回事!你們這群廢物!”萬楊吼著一腳把自己的小弟踢了出去。
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內另有隱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