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4/4 頁)
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空前開放的時代。正如*同志所說:“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4頁。
3�中國走向世界
中國需要富強,強國必須開放。當歷史的巨輪駛入20世紀下半葉的時候,我們開始真正意識到:透過對外開放,加速本國、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潮流。
我國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高瞻遠矚,敏銳地意識到這一歷史性的問題,鮮明地提出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和根本政策”,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7頁。的科學論斷,並以巨人的膽魄,毫不猶豫地推開了共和國塵封已久的國門。從此中華民族的歷史走向出現重大的轉折。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透過對歷史的痛苦反思和對現實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擺脫了僵化觀念對思想的束縛,我國跨出了具有革命性、歷史性的重要一步。那就是從關起門來搞建設到積極實行對外開放,並把對外開放作為長期的基本國策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性措施,並敢於以全方位開放的形象大踏步邁進世界舞臺。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勇於實踐,大膽探索,我國的對外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外開放與國內的改革改革和開放是既相互聯絡又相互區別的範疇。一方面,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向下放權,解除禁錮,也就是對內開放。而目前(指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的改革,主要是從集中、單一向多元方向發展,即對內搞活,所以,目前我國的改革主要就是對內開放。另一方面,對外開放本身也是改革。但對內開放比對外開放要廣泛得多、深刻得多並且困難得多。對內開放是對外開放的前提和基礎,對外開放是對內開放的延伸和擴充套件,並反過來推動對內開放,有的地方這種推動作用相當突出。據此,本書的一些地方把國內的改革看成是開放的範疇。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兩翼齊飛,使長期壓抑著的生產力釋放出來,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進出口貿易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長,吸收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量引進和消化,各種人才透過國際交流和培養迅速成長,國際旅遊業務和勞務輸出業務得到了廣泛的發展,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最迅速、最活躍地得到全面開發,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增長和提高。國民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482億元增加到1987年的10 9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04個百分點;國家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1121億元增加到1986年的3890億元(包括未納入國家預算的財力),增加了近一倍半。農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1987年的463元,城市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316元增加到1987年的916元,扣除物價上漲,分別增加一倍多和將近一倍,這是改革開放前20年無法比擬的。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區,在不斷解放思想和始終顧全大局的基礎上,改革開放10年實現了兩次大飛躍,上了兩個臺階。即從1979年到1984年農村改革的有效推行,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生產成倍增長,上了第一個臺階:1984年工農業總產值比1979年翻了一番,達到670億元。從1984年到1989年,在繼續開放和深化改革中,廣東的一部分地區以國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