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畢業後(第2/6 頁)
志英寄給爸爸的信,他飛快地掃了一遍,信中提到寄了2000塊錢。他又找出志英寄來的匯單。
晚上父親拿著匯單和那封信。他想起小女兒一直為他們減輕負擔,成績優異也主動退學,在外面打工掙的錢還要攢起來給哥哥找工作。
雖然他還有個大女兒小燕早早去了浙江打工,但嫁了人的女兒也有自己的小家庭了,幫助有限。
志英在信裡說哥哥是家裡唯一的男孩,只有透過工作改變命運,而她作為女孩,還可以透過嫁人“跳龍門”。
老張忽然咧嘴一笑,想到兩個女兒都掙錢了,眼下的困難也不算什麼了,便寬慰地說:“唉呀,你們都長大了,比我看得清楚哦,媽的。”
他說一句“媽的”,像是對自己的衰老感到無可奈何的認可。
那天晚上志平回到房間,他想到讀書時關係最好的同學吳鎮,也想到五年前自己如何就讀了這麼一個大專……
二
張志平,吳鎮他們是1993年的初中畢業生。正趕上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會計制度的變革時期。幾個地級市的鄉鎮企業局,委託學校定向培養一批大專畢業生。高中三年和大專兩年連讀,5年後畢業,由鄉鎮企業局分配到相關企業。這便是省工商職業學院1993年大專班的由來……
93年初中畢業的張志平,覺得自己可以進市裡最好的高中。然而父親認為,讀這個大專5年後就直接分配工作了。“包分配”對世代農民的普通人家來說,是難以拒絕的誘惑。大伯小叔他們也一致認為讀大專是“祖墳上冒青煙的好事”。志平便感覺被青煙燻的睜不開眼,迷迷糊糊被一種前拉後推的力量裹挾著往前趕。他只隱約覺得,自己沒有去向往的重點高中讀書多少有些遺憾。而當他穿著新衣服新鞋子,拎著堂哥送的新皮箱,在一眾親人的鞭炮聲中,歡送著去學校報到時,他又飄飄然得意忘形,像是從此走上了星光大道,讀不讀高中的糾結早已雲淡風輕。
然而在志平他們開始專業課學習時,教務主任回答了學生們關心的分配問題,他告訴孩子們,畢業後分配情況要看當地政府了。
比如皖江地區南部的幾個地級市經濟發達,會計需求缺口大,工作就業不成問題。而相對經濟條件差一點的江北幾個縣。本來企業就少,找一份遂心願的工作就不容易了。主任那句“不能遂心願”的話,像是一瓢三九天的冷水澆在志平心裡。因為巢州正是位於江北,經濟欠發達。
大學裡,張志平和吳鎮兩人相處最融洽。兩人在南腔北調的方言裡遇到無比親切的老家話,彷彿是地下黨對上了暗號,從此以後兩人無話不談,不時蹦出一兩句方言,快樂放肆的神態讓其他同學既驚訝又擔心,彷彿屬於本來他們的快樂被這兩個鄉巴佬盜走了。
然而,張志平一直不瞭解吳鎮的家庭,感覺他像是沒有爸媽的孤兒。
吳鎮對家事從來含糊其詞,年輕的志平了解吳鎮那顆敏感的心,所以從不打聽。
再後來那個五一節,志平跟吳鎮去了一趟他山村老家,看過他衰老卻堅強的奶奶,那時志平才知道,吳鎮的家庭和成長環境太特殊了。
漸漸的,吳鎮從一開始開玩笑就會臉也慢慢變得皮實,畢業那年,男女同學們在一起聚餐,拍照片,他已經會取笑女同學了。
缺少母愛,又獨立的吳鎮同學,總是讓志平牽掛,他想去看一看訊息靈通的吳鎮,找工作了嗎?
三
志平坐車到尖峰鄉時,正是三秋時節。
志平走到村口,看到上次走過的那方池塘時,卻迷惑在塘口,村裡房子都一個模樣,片片石塊壘起的牆面和魚鱗狀的小瓦屋頂。
他搞不清楚哪間房子是吳鎮的家,問了一個牽牛飲水的大伯,說是村裡沒有吳鎮這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