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第8章 中俄珍寶島之戰(第1/2 頁)
自20世紀60年代中、蘇兩國關係惡化後,1967年1月至1969年2月,蘇聯邊防軍先後16次侵入該島,干涉中國居民的正常通行和生產活動,阻止中國邊防部隊執行正常巡邏勤務,打傷中國邊民和邊防戰士多人。
中國政府多次嚴正要求蘇聯方面停止武裝入侵活動,蘇聯卻置若罔聞。
邊境糾紛中蘇邊界問題一直是兩國間的歷史懸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中蘇關係密切,邊界問題自然也被擱置。 但1950年代末,中蘇兩黨在方針政策上發生根本分歧,1959年蘇聯在中印邊界衝突問題上偏袒印度,並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撤退了所有專家,中止了一切援建專案的合同,兩國關係交惡,中蘇邊境糾紛隨之肇始,擱置了幾十年的邊界問題被重新提出。
從1964年開始,蘇聯向中蘇邊界地區陸續增兵,並在在中蘇邊界不斷製造事端。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由蘇方挑起的邊境事件達4189起,比1960年至1964年期間增加了一倍半。
邊界糾紛主要集中在珍寶島和七里沁島的歸屬問題上,且多半是由蘇聯挑起。前蘇聯駐華外交官葉利扎維金回憶,1966至1967年僅蘇聯駐華使館就不止一次地主張在這個地區“對中國人上島給予回擊”。1968年1月5日,蘇聯邊防部隊大批武裝人員越過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侵入中國七里沁島地區,野蠻幹涉中國漁民正常的捕魚生產活動,用裝甲車軋死和撞死漁民4人,撞傷和打傷漁民9人;1968年末1969年初,蘇邊防軍頻繁出動裝甲車、卡車運載攜帶武器的軍人登上珍寶島,攔截、毆打巡邏的中國邊防軍人。蘇聯施壓中蘇交惡後,蘇聯長期在中蘇邊境對中國施加巨大的軍事壓力。
1966年1月。蘇蒙簽訂了為期20年的具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蒙古國與中國邊界長達4500餘公里,事實上對中國華北、東北、西北三個方向構成了軍事威脅。尤其是當時蘇聯戰略軍團的任務縱深可達700餘公里,而自中蒙邊界到北京,直線距離不過500餘公里,且地勢平緩,極便利蘇軍機械化部隊的推進。蘇軍的洲際導彈和中程導彈則可攻擊中國全境。
珍寶島衝突爆發後,蘇聯領導層反應十分強烈。以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部長助理崔可夫元帥等人為首的軍方強硬派主張“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準備動用在遠東地區的中程彈道導彈,攜帶當量幾百萬噸級的核彈頭,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等重要目標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同時,蘇聯還與美國聯絡,試探性的提出聯合對核武器發展尚處初級階段的中國核力量實施摧毀性打擊。蘇聯同時在國際上製造輿論,並且妄圖在共產主義大會上驅逐中國共產黨,孤立中國。1969年6月後,蘇聯繼續在邊界地區挑起事端,衝突不斷。1969年8月13日出動上百名步兵,在坦克、裝甲車的掩護下侵入中國新疆邊境,製造了鐵列克提事件,導致中方38名士兵犧牲。事件餘波珍寶島事件發生後,中國政府在1969年5月24日的宣告中指出:“中蘇邊界問題演變到而今的地步,不是中國方面的責任。但是,中國政府仍然準備透過和平談判全面解決中蘇邊界問題,反對訴諸武力。”宣告再次合情合理地提出瞭解決邊界問題的全盤主張。中國政府認為,應當透過談判全面解決,另訂平等的新約代替不平等的舊約,而不是就“核定蘇中兩國個別地段的邊界走向”進行“協商”。鑑於蘇聯不斷挑起邊界衝突,該宣告指出:“為了和平解決中蘇邊界問題,蘇聯政府必須停止在中蘇邊界上的一切挑釁和武力威脅。小戰、大戰、核戰是絕對嚇不倒中國人民的。”中國政府在宣告中再次建議:“雙方保證維持現狀,不以任何方式將邊界實際控制線向前推進,在以河流為界的地段,雙方邊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