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2/3 頁)
為改革爭取到了強大的輿論支援。王莽在政權未穩、未取得社會共識之際,就匆匆變法,缺乏廣泛的民意基礎,而且他推行的眾多改革措施‐‐特別是幣制改革從一開始就讓基層民眾受損。
在集權式改革與民間財富的關係上,任何集權式的經濟改革從本質上來說都不是為了促進生產力,而是透過財富的重新分配,使中央政府獲得更多的經濟權益。漢武帝變法建立在七十年&ldo;文景之治&rdo;的厚實基礎之上,長期的休養生息為國營化政策留下了巨大的斂財空間,而且財富藏於民間商人之家,易於剝奪。王莽則沒有這樣的社會條件,西漢末期財經疲弱,天災不斷,而且,龐大財富握於官商一體的世族集團之手,搜刮的難度自然大增。
在改革與官僚執行能力的關係上,劉徹是一代雄主,心狠無情,手段霹靂,他在改革中有效地發揮了能臣以及酷吏的作用,在不同的階段用不同的官吏,用之深寵,過之則棄,絕無拖沓。而他與桑弘羊的合作關係長達四十餘年,如同一對政治夥伴。王莽用人多疑,好換將帥,沒有一支忠心高效的執行團隊。
一場大的社會變革如同空間重構,疏處應可跑馬,密處必不容針,王莽變法缺乏系統思考和風險預警,魯莽激進,漏洞百出,失敗乃題中之義。
劉秀對世族開戰的失敗
王莽被殺後,劉秀稱帝,建立東漢政權。劉秀是南陽的遠裔劉姓宗族,他這一脈宗族正是王莽想要削弱的地方世族勢力,跟隨劉秀建立東漢政權的&ldo;雲臺二十八將&rdo;,大多是豪強世族,戰爭時期,地方勢力乘機廣佔田園,營建塢堡,擁兵自重。
劉秀披上帝袍之後,馬上轉換角色,仍然要削弱世族勢力。政策的動刀之處,還是土地兼併和人口兼併。
東漢政權延續了西漢的名田制度和戶籍制度。《資治通鑑》中多處提及,朝廷下令&ldo;吏民不得田宅踰制&rdo;、&ldo;商者不農&rdo;等,劉秀也數次下詔釋放奴婢,可是成效卻非常微小。到了公元39年,在執政十五年之後,劉秀終於痛下決心,下達了著名的&ldo;度田令&rdo;,要求全國嚴格檢核墾田頃畝和清查戶田,以徹底杜絕兼併之勢。可是,&ldo;度田令&rdo;在朝野上下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劉秀為了殺一儆百,處死帶頭鬧事的大司徒歐陽歙,其弟子千餘人集體上書求情,劉秀不準。為了對抗,各地豪強紛紛武裝暴亂,劉秀四處彈壓,恩威並施,總算把叛亂平息了下來,可是,豪強勢力實在太大,頑疾始終不能徹底根除。到了後來,劉秀一聲嘆息,只好與之妥協,他留下了八個字,曰&ldo;苟非其時,不如息人&rdo;,也就是自認時機不到,不如息事寧人。
中國自從形成大一統的帝國模式之後,歷朝新建,首要任務必是&ldo;削藩&rdo;,&ldo;削藩&rdo;成功,中央集權可得,&ldo;削藩&rdo;不成,中央與地方、政府與財閥的權力和利益之爭必永無寧日。東漢初建,豪強除而不盡,光武帝就學不成漢武帝了。
東漢一朝再沒有出現強權皇帝,世族力量非但沒有削弱,反而日漸增強,史家唐長孺認為:&ldo;州郡僚佐中所謂大吏右職照例由本地大姓壟斷。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數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帶有世襲性。……我們認為東漢時期的地方政權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當地大姓、冠族控制的。&rdo;76在莊園經濟之下,自由的民間工商業者顯然並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各地方豪強一方面握有行政權力,另一方面又利用各種專營政策,形成了無與競爭的世族經濟。
</br>
<style type="text/css">
ba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