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不是不相信,而是真的沒見識過這種技術(第1/3 頁)
王副組長“好像有那麼一點道理,比我導師的考證,秦先生的分析,更切合古人的實用主義。”
在考古學中,社會學科也是一項重要的佐證。
只是關於‘柿蒂紋’,沒有學者會想到用中醫藥理來考證。
畢竟現存漆器、青銅器上的花紋,第一眼看去,便會先入為主的判定為柿蒂。
一旦先入為主,後面的考證,實際上是一步錯步步錯。
譬如物理學家認為光是波,就構思各種實驗證明光是波。
直到證明光是波的實驗無意間證明了光的波粒二相性,這才恍然大悟。
有些時候,人們與真相只隔一層紗紙,但那層紗紙,卻極難捅破。
而秦淮的分析,乾淨利落的、不留半點爭議的將紗紙捅破了……
十幾位專家擦了一把汗。
不是吧?
他們敏銳的察覺到,秦核舟貌似給考古學家們新增一份負擔!
以前,考古學家需要懂歷史、懂繪畫、懂化學、懂物理、懂地質、懂宗教、懂經卷、懂古文。
而秦核舟剛才那番分析,若是寫成論文發表,考古專業肯定要加一門學科——中醫學。
慘絕人寰啊!
“我分析得合情合理呀。”
秦淮微微一笑。
“合理合理,非常合理,秦先生見解獨特。”
“秦先生博聞強識,能將中醫與考古聯絡起來,這種考古方式自成一派了。”
舔就得了!
這種考證方式,確實讓人耳目一新,且無懈可擊。
“那依秦先生之見,這種花紋,應該如何命名?”
“方華。”
秦淮能推翻柿蒂紋,自然有自己的命名。
十幾位專家聚精會神的傾聽。
“通‘芳華’,指的是四方的花,來源於上古時代炎帝-神農部族的‘華’圖騰。
其實這個詞不難找。
屈原在《楚辭·九章·思美人》中記述“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
後人王逸對前一句的解釋是“正直溫仁,德茂盛也。”
對後一句的解釋是“生含夭姿,不外受也。”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也有“臣觀其麗者,因稱《詩》曰遵大路兮攬子祛,贈以芳華辭甚妙。”
陶淵明《桃花源記》“芳華鮮美,落英繽紛。”
梁武帝《樂府·芳樹》“綠樹始搖芳,芳生非一葉。一葉度春風,芳華自相接。”
秦淮一連串舉例下來,饒是眼前的十幾位考古學家,都有些茫然。
畢竟他們也不是什麼都懂。
很多時候,都需要翻閱海量資料,甚至是到其它博物館檢視卷宗。
一般而言,一位學者能夠翻閱海量資料,從資料中對比出證據,那就是極為了不起的學者了!
但秦核舟……卻如同一座博物館似的往外掏資料?
須知。
他們這些專家,並未事先讓秦核舟準備資料,純粹就是秦核舟奆佬隨機應變,每一句話,都是真才實學!
服氣。
心服口服。
“我依稀記得,方華紋在青銅鏡上經常與枝蔓紋樣連用?之所以這樣用,是取意《詩經·大雅·緜》中的‘綿綿瓜瓞’。用來祝福子孫綿延不絕。故而,柿蒂紋肯定是錯誤的。”
當秦淮再一次強調時,劉教授長吁一口氣。
他的直覺沒有出錯!
當然,若不是秦核舟這番有理有據、無懈可擊、鞭辟入裡的論證,他這種人微言輕的學者,無論說什麼也改變不了局面,除非是和秦淮一樣。
但這種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