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1/2 頁)
臣以為今之大患,在於一些大臣外託慎重老成之名,而內為固祿希寵之計。這幫人抑制大公剛正之氣,專養怯懦因循之風。於是,憂世者,謂之迂狂;進言者,目以浮躁。長此以往,衰耗頹靡,朝綱不振,有識之士,無不痛心疾首。而近日的邊陲之患正是上天在警醒陛下,革故鼎新,改弦易轍的時機到了啊!
接著,他又提出八項措施供皇帝參考,內容涉及經濟、政治和軍事,所慮甚深,所思甚廣。
其實,歷史學家對明孝宗朱祐樘的評價基本一致‐‐弘治中興。但問題是,歷史上的&ldo;中興&rdo;太多了,這個中興到底摻沒摻水?
朱祐樘童年不幸,常年遭受老女人萬貞兒的迫害,命懸一線。作為一名&ldo;御姐控&rdo;的兒子,多年來,朱祐樘忍辱負重,寄人籬下,一年三百六十天,刀風霜劍嚴相逼,怎一個慘字了得!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朱祐樘噩夢般的童年比窮人家的孩子惡劣多了,這種生存環境都能抗到長大的,一般不是成為美國諸多b級恐怖片裡的變態,就是成為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朱祐樘屬於後者。
不過,朱祐樘的賢名主要是體現在與文官集團融洽的關係上,史書上關於他批覆文官奏摺記載最多的一句話就是&ldo;上嘉納之&rdo;。
但&ldo;上嘉納之&rdo;不能當飯吃,治國要的是真才實幹。即使弘治朝豪華的內閣陣容掩蓋了朱祐樘能力上的平庸,我們依然可以透過時人的記載看到一些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
比如弘治十七年,內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李東陽奉命去曲阜祭孔,一路上便見到了許多令人感慨的現象:臣奉命匆匆一行,正好趕上大旱。天津一路,夏麥已經枯死,秋禾也沒有種上。挽舟拉縴的人沒有完整的衣服穿,荷鋤的農民面有菜色。盜賊猖獗,青州一帶治安問題尤其嚴重。從南方來的人說,江南、浙東一帶滿路都是流民,納稅人戶減少,軍隊兵員空
33
虛,倉庫裡的糧食儲備不足十天,官員的工資拖欠已逾數年。東南自古富庶,是納稅大戶,一年之飢就到了這種地步。北方人懶,一向沒有積蓄,若是今年秋天再歉收,如何承受?臣恐怕會有難以預測的事變發生。
李東陽作為一時文豪,將匯報寫得煽情動人、直言不諱,一時間廣為傳頌。但面對這種嚴峻的現實,他也提不出任何建設性的方案,只是反覆提醒皇帝要&ldo;節用廣儲&rdo;。
客觀地講,朱祐樘還是很勤奮的,選用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名臣,比如徐溥、劉健、謝遷、馬文升。
但制度不改,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李東陽筆下&ldo;貪官酷吏,肆虐為奸;民力困窮,怨諮交作&rdo;的現狀。沒有一勞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質期的,只有不斷地修補、革新,才能保證社會機器的良好運轉。改革固然會傷及既得利益團體,固然會出現波折動盪,但不改則必死無疑,因此,一個立志進行改革的優秀政治家應該具備的素質就是&ldo;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rdo;。
34
良知到底是個啥?
王陽明清楚此刻自己人微言輕,但他還是希望皇帝將他的八項建議交內閣審議,酌情施行。然而奏摺呈上去卻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沒有抱怨是不可能的,以有限的生命投身於漫漫仕途,多少人就在這光陰虛度中步入耄耋之年,哪還有平治天下的精力和熱情?
正所謂&ldo;春花聞杜鵑,秋月看歸雁;人情薄似雲,風景疾如箭&rdo;。王陽明早就看透了官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特點,發牢騷道:就做官這項高風險的職業而言,皓首而無成者佔絕大多數。幸而有成,能得其當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