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頁(第1/4 頁)
&ldo;細君都長這麼大了。&rdo;陳阿嬌不禁有些意外,隨即便釋然,劉細君本也只比劉初略小個兩三歲的。
&ldo;是呢。&rdo;劉細君溫婉的抬起頭來,道,&ldo;如今是新年裡,細君便來拜見姑姑,不意皇后娘娘正巧也來此。&rdo;
按著劉細君自家的輩分而言,她實比劉陵低著兩輩。不過後來拜了劉遷為養父,就從了秣陵候府的輩分,轉喚劉陵為姑姑。
這些年,陳阿嬌和劉陵都很是歡喜這位歷史上溫文多才命運坎坷卻有凜然大義的細君翁主,對她頗加照料。只是有些性子大約是人天成的,丹陽候夫人多年的寵溺,亦不能改她溫文多慮的秉性,無可奈何。
&ldo;既然皇后娘娘來了,細君想,皇后娘娘與姑姑許久不見,定有許多話要說的,細君便先告退了。&rdo;
陳阿嬌點點頭,看著劉細君消失在簾幕的纖瘦身影,慢慢想,這樣,也是好的吧。若是將劉細君寵成了如當年的自己一般驕縱任性的模樣,劉細君還是劉細君麼。
&ldo;嘿,阿嬌姐在想什麼呢?&rdo;不經意間,劉陵走到她身後,忽然嚇了她一嚇,這才含笑問道。
阿嬌白了劉陵一眼,闌珊道,&ldo;都多大的人了,還玩這種把戲。&rdo;
&ldo;我在想,&rdo;她低下頭,若有所思道,&ldo;既然歷史已經發生了變化,那麼,劉細君是不是不用再重複她那偉大但絕稱不上幸福的一生?&rdo;
他們若有若無,憑著對歷史的熟稔瞭解,不經意的撥動著歷史。卻在被他們自己撥動過的歷史裡迷茫,無法再拿自己熟知的歷史來衡量這個世界,這,到底是怎樣一種悖論?
劉陵嫣然道,&ldo;兒孫自有兒孫福。還是由他們自去吧。不過按說,細君早已不是當初那個無人相護的孤女,那麼多宗室女子,陛下多半不會選細君的。&rdo;
&ldo;可是也沒那麼簡單吧。&rdo;陳阿嬌皺眉道,&ldo;和親之人選肩負要務,要是刁蠻任性不分分寸,豈不是壞了兩國邦交,反而不好。&rdo;
&ldo;阿嬌,&rdo;劉陵吃吃笑道,&ldo;你是不是當皇后當久了腦子也不靈光了。記不記得大漢與烏孫和親的目的是什麼?&rdo;
她想了一想,啞然失笑,漢與烏孫和親,相約共抗匈奴。如今匈奴早已沒落衰無,還有必要和這門子親麼。她被腦中的歷史給拘住,竟犯了傻。
可是,她腦中靈光一閃,若歷史早就在他們到來之際全番改變,她拿著歷史中的印象來看現實中的人,是不是,就出了偏差。
那不是一段冰冷冷的歷史。如今,在她身邊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會哭,會笑,會愛,會恨,連司馬遷都開始寫新的《史記》了,她還執著的記著記憶中的歷史,是不是,一直都在犯傻?
她可不可以,可不可以相信,那個原來冰冷無情的劉徹,在她來到他身邊後,漸漸的懂了真愛,真的有心,陪她到老。歲月彌堅,亦不褪色?
劉陵看著她淡淡變換的臉色,好奇問道,&ldo;你在想什麼?&rdo;
&ldo;沒什麼。&rdo;她淡淡笑道。
歷史果然以他的方式在發生著變化,元封元年三月,烏孫國慕大漢天威,遣使臣往長安,欲祈聯姻。
烏孫乃是大漢西域諸國最強勁的一個國家。遊牧於天山以北伊塞克湖南岸至伊列河流域一帶﹐國都赤谷城位於伊塞克湖南岸,烏孫的南面與天山以南的城郭諸國相鄰,西邊是大宛;西北是康居,東接車師。東北域與匈奴接壤,元狩二年與四年漢匈漠南漠北之戰,因為長信侯柳裔的加入,對匈奴的打擊,遠比史上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