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5 頁)
夫、內給事中的高力士徵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七拼八湊招齊了,但由於《破陣樂舞》是太宗所制,年代久遠,又多年沒有練習,樂工生疏得很,宮商角徵羽各種聲調都參差不齊,所以只能加大力度,沒日沒夜排練。
刺客便是在晚上排練的時候出現的。
那一晚沒有月光,諾大的梨園內雖燈火通明但還是讓人感到鬼影踵踵。梨園是大唐訓練樂工的機構,與專司禮樂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樂的內外教坊鼎足而三。梨園子弟分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部。坐部一般是優秀演員,樂工坐在堂上用絲竹細樂伴奏,舞者大抵為三至十二人,舞姿文雅;立部即一般演員,樂工立在堂下演奏,舞者六十人至八十人不等,舞姿雄壯威武,伴奏的樂器有鼓和鑼等,音量宏大;小部為兒童演出隊。《破陣樂舞》把坐部、立部合在一起,由於人數不夠,便把女部的舞者也湊了過來。但女舞畢竟較為柔弱,《破陣樂舞》的雄渾氣勢始終表達不出來,李隆基面有慍色。
“當年太宗征戰天下,以赫赫武功開創大唐萬世基業,所以《破陣樂舞》就要大氣磅礴,有聲震百里﹐氣壯山河之勢。人有血氣生知之性,有喜怒哀樂之情;情感物而動於中,聲成文而應於外。你等沒有經歷過戰爭,但可以感受,可以感受!”李隆基諄諄誘導,但誘導中自有一種懾人的氣勢,“你等想想戰場上萬馬奔騰、槍戟如林、殺聲震天、動盪山谷的場面,是何等的壯觀?所以曲要氣壯山河,發揚蹈厲,聲韻慷慨;舞要有濃厚的戰陣氣息,還要有一種威懾力,令觀者凜然震竦!”
李隆基講著講著,乾脆閉上眼睛自己感受。後來他也要所有的舞者及樂工閉眼感受。而李隆基自己更是彷彿感受到了戰場上的硝煙氣息。
革時弊,安邦國、定邊疆,捨我其誰?
李隆基熱血沸騰。
於是繼續排練。一百二十人的舞者披銀甲,持畫戟,左圓右方、交錯屈伸、首尾回互,竟如戰陣一般。閉眼感受後的效果果然非同一般,再次排練時抑揚蹈厲、凜然震竦的效果立現,加上玉磬、大小箜篌、大小琵琶、長短笛、楷鼓、連鼓、鼗鼓、桴鼓等幾十件樂器和奏齊鳴,《破陣樂舞》果然聲振百里,動盪山谷。
這時,一曲低沉幽怨的調子卻不合時宜地從宜春北院傳了過來。
宜春院是女舞的住地。大唐設立有左右教坊,教的是俗樂。俗樂和《破陣樂舞》這類雅樂自然不沾邊。左右教坊的責任不同,右教坊多善舞者,左教坊多善歌者。教坊的舞者以女舞居多,如其中的宜春院,裡面住的都是女舞。宜春院不少女舞是宮妓。大唐人叫宮妓為“內人”,內人住在教坊內,家便叫作“內人家”。一年四季朝廷會發給米糧給“內人家”用。但內人雖有家,卻沒有什麼自由,只是每月的二十六日才給母親探視,沒有母親的則由姐或姑代替。如果內人生日,則允許她們的母親、姑、姐妹等探視。在這些內人裡,有的還特承恩寵。李隆基精通音律,常常放下太子之尊親自上場過過戲癮。上場過過戲癮自然會發生一些事。至於戲裡戲外恩寵過那位內人,也就說不清了。
始亂終棄,就會有幽怨。雖然皇帝以及太子和其他皇子的所作所為誰也不敢說是始亂終棄,但幽愁怨恨是免不了的——雖然內人的地位並不高貴。但剛剛不是說“人有血氣生知之性,有喜怒哀樂之情;情感物而動於中,聲成文而應於外”麼?
說來就來了。
李隆基的心不由得一沉。
傳過來的調子是一種叫壎的樂器吹出,名叫《九張機》,是一種淒涼怨慕的民間曲子。
李隆基聽到那曲子的時候感覺吹奏的人較遠,可忽然間那人就象一條輕煙一樣飄到了眼前。宜春院至梨園大概也有幾百步吧,可來人倏忽而至,自然輕功極高。李隆基反應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