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性6(第1/2 頁)
討好人不如討好狗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術語叫做“貝勃定律”。當將其運用到情感層面時,它揭示了這樣一種現象:倘若僅僅是單方面地對某一個人付出善意,不但難以收穫對方的感激之情,反而會使對方逐漸對此習以為常。久而久之,對方甚至可能會變得貪得無厭,毫無節制地索取,變本加厲地壓榨你的付出。
著名作家三毛在她的作品《稻草人手記》中,記載了一段她在法國留學時期的親身經歷。在即將啟程前往法國之際,家人反覆地叮囑她,出門在外,凡事都要懂得遷就與忍讓,要多為身邊的人考慮,多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即便吃點虧也無需太過在意。三毛牢牢記住了父母的這番囑咐,在與人交往時,始終保持著友善且溫和的態度。她常常主動承擔起幫室友打掃衛生的任務,甚至還會貼心地為室友鋪好床鋪、整理被褥。
然而,室友們的反應卻與三毛所期望的感恩大相徑庭。她們不但沒有心懷感激,反而利用三毛的這份真誠與善良,肆無忌憚地使喚三毛去做各種又髒又累的活兒。面對室友們日益過分的要求,三毛選擇了一退再退,竭盡全力去滿足她們。
但這種毫無保留的付出,真的能夠換來真摯的情誼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一次宿舍檢查中,一向安分守己的三毛遭到了院長的誤解。在這個時候,室友們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她說話,反而在一旁落井下石。就在那一刻,三毛終於明白,並不是所有的善意付出都能換來真心相待。最終,她選擇搬離了宿舍。
在人際交往中,人性往往有著奇特的一面。當你對一個人過度地好時,對方可能並不會把你當回事;可要是你對他稍微冷淡一些,他反倒可能會更加在意你。在我們身邊,有不少善於察言觀色的人,很多人都稱讚他們情商高。善於察言觀色本身並非壞事,但若是過度地去迎合和照顧別人的情緒,那就變成了討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討好型人格。想必很多人對討好型人格都並不陌生。事實上,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帶有一些“討好”的傾向。
我有一位同事,在公司裡,他被所有人公認為情商最高的人,從來沒有和任何人發生過爭執或紅過臉。他心裡清楚,幫助同事完成工作會讓自己疲憊不堪,甚至還會遭受委屈,但為了贏得他人的喜愛,他還是常常熬夜加班,替同事完成工作任務。在與朋友相處時,他也總是一味地遷就對方,長此以往,逐漸失去了自我,變得越來越軟弱。他的這種討好行為,是在毫無原則和底線地委屈自己,以成全他人。
這種委屈其實傳達出了一個資訊:“我對你如此用心,你能不能也對我好一點呢?”這是那些討好者們內心最想表達,卻又因為害怕而不敢說出口的話。他們從來不敢向別人提出要求,而對於別人的請求,卻總是來者不拒。
這些人竭盡全力地討好他人,拼命地展現自己,滿心渴望著能得到別人的喜愛。然而,他們換來的卻是別人的無動於衷,甚至被無情地推向困境的深淵。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內心極度懼怕與人發生衝突。他們不敢袒露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也不敢流露出負面的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活得愈發虛假,自身的價值也彷彿變得越來越微不足道。因為內心深處害怕得不到他人的喜愛,所以他們時刻留意著別人的表情,總是試圖在第一時間察覺到他人的需求,生怕遭到別人的厭煩。
無論要求是否合理,為了達成所謂的融入群體,他們極力避免衝突的發生,哪怕需要磨平自己的個性與稜角也在所不惜。請記住,越是一味地討好,就越顯得廉價和卑微,也就越不會有人把你當回事。討好他人,實則是對自己造成的最大傷害,也是對自我價值和生命的嚴重踐踏。
那麼,究竟該如何改掉討好型人格呢?
“寧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