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人性20(第1/3 頁)
權力的穩固
對於老闆而言,手中握有的權力恰似生命一般重要。在做任何決策時,永遠都要將權力的穩固置於首位。我們重點要防範的是那些手握權力的高管,評判是否需要防範的標準,並非看這些高管是否有能力、是否有威望,或者是否人品良好,而是看他們是否具備造反的能力。一旦高管具備了這種能力,就一定要羅織莫須有的罪名將其拿下。
一個人產生造反的念頭,並非源於他天生就有造反之心,而是因為他具備了造反的實力之後,才會萌生出造反的想法。就拿康熙來說,他為什麼要除掉鰲拜和吳三桂呢?當時,鰲拜和吳三桂雖然有些不把康熙放在眼裡,但他們絕對不敢公然產生造反的心思。
因為在古代,對於皇帝而言,能力並非最為關鍵的因素,正統性才是重中之重。只要你擁有皇家血脈,哪怕只是一個七八歲的孩童,眾人也都會擁護你。可要是你這個皇帝的出身存在爭議,那麼所有勢力都會將你視為反賊進行討伐。所以,鰲拜和吳三桂並不敢輕易造反。
康熙之所以要除掉他們二人,僅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已經具備了造反的能力,即便可能會引發激烈衝突,也必須將他們剷除。要想拿下這類人,是極為講究權術的。處理這類事情不能僅僅依靠直接行使權力,而必須採用一些暗箱操作的手段,如此才能順利地將他們清除。
倘若按照正規程式去剷除他們,就會給對方充足的準備時間。有造反能力的人,往往具有很強的破壞力,說不定還沒等你安全地將其拿下,他就已經對你發動突然襲擊了。
第一步,要先對其進行邊緣化處理,就如同溫水煮青蛙一般,將他調離關鍵崗位,削弱他的勢力,讓他失去身邊的支援。接著,為他設定任務陷阱,最終使他無力反抗。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剷除那些權力大且不聽話的高管,會更加有效。要是一切都光明正大地進行,完全按照程式來,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西漢時期,各路諸侯王的勢力已經極為強大,漢景帝的權力受到了嚴重威脅。當時,有個叫晁錯的人,直接向漢景帝建議削藩。這個建議引發了七國之亂,差點讓漢景帝丟掉皇位。漢景帝無奈之下,只能處死晁錯,以此向七國表明削藩並非自己的本意,而是晁錯出的主意。可憐的晁錯就這樣成了替罪羊。
漢武帝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採取了一個極為高明的策略,即推恩令。推恩令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七國的王爺在當地就如同國君一般,權力極大,很容易調動全國的力量來攻打漢武帝。
漢武帝想出了一個辦法,將諸侯國王爺的權力進行分化。他讓這些諸侯王的親戚都去做官,比如王爺的哥哥當市長,弟弟當縣長,侄子當鎮長,小舅子當村長。當王爺的權力被分散後,親戚們都做了官,他們肯定會為自己的利益考慮,不會對王爺言聽計從,而是會權衡利弊。
如此一來,王爺就很難動員這些人去攻打漢武帝了。漢武帝這一招可謂精妙,表面上是施恩,實際上是在削弱藩王的勢力。
3. 最為厲害的洗腦策略
一家企業恰似一個王國,老闆如同這個企業的君主,高管猶如大臣,而員工就像是百姓。因此,老闆駕馭他人的方法也能夠稱作帝王之術。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個概念,皇帝與百姓所學習的內容是全然相反的。同樣地,老闆和員工所學的東西也理應相反。諸位若想要學好馭人之術,就一定要遵守兩個原則:
其一,要否定你過去覺得正確的思想。
其二,開始接納你過去認為錯誤的思想。
過去你所學的都是諸如真善美之類的思想,那屬於員工思維,而如今你要開始研習老闆的謀略與手段。
想要成就偉大的事業,就一定要關愛員工與顧客,要有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