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大戰後的善後(第2/2 頁)
人感到安慰的是,這一次在熱河搭建的戰地醫院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萬多傷亡的明軍當中,有八千多人負傷輕重不等,在送醫院看護之後,大部分很快康復。戰地醫院只有六十名大夫,主要處理刀劍外傷,康復率高除了嚴格執行消毒規定,傷口感染較少之外,一千多名羽林苑醫護專業畢業的女護士功勞很大。很多時候士兵在負傷之後,需要更多的情緒安撫,以鼓舞他們的生存慾望,儘管護士們並不參與治療,但對士兵們的照顧確實起到了作用。護士的酬功方案由項紹寬和鮑婧商定,給每位護士賞銀十兩記檔,將來嫁人的時候一併支取。
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補充傷亡部隊的兵員和將領。每當這種時候,就會出現激烈博弈卡位的情況。這一次兩個野戰軍的不可逆減員——包括戰死和殘疾——都是千人的規模,不算太嚴重,正常輪戍兩年之後就會補充滿員。但北直隸地區的衛所軍損失就大了,總計兩萬人的部隊,減員大約三千人,需要從其它地方徵調,尤其是部分指揮使、指揮同知以及分隊長的缺額,讓曾養性和何佑大吵了起來——何佑認為這部分職位應該由自己來組織補充,而曾養性則藉著轉業安置衡山鎮部分大齡軍官的名義,要求獲得這些缺額,而衡山鎮是以曾養性、馬九玉的舊部為主,曾養性此舉顯然是要讓自己的手下更多地滲透到京師周邊的衛所。
項紹寬當然不可能不知道曾養性的用意,不過衡山鎮目前部署在雲南,地處邊陲,將士思鄉也是難免,若是允許將一部分大齡軍官和士兵轉來京師周邊,也能讓這些人感恩,起到收攏人心的效果。因此當場決定,由樞密院遣使到雲南,協調組織挑選兩千人來京,補充衛所缺額。剩餘一千個缺額就由何佑安排。這麼做雖然曾養性和何佑兩人都有些不滿,但又都能接受。
最後一個問題是俘獲的準噶爾軍,總數有一萬三千那麼多,有些是蒙古人,還有一些是西域其它族人,目前都被囚在熱河大營。何佑的意思是放了這些人,任他們自生自滅,因為這些人不太可能忠於大明,而且數量太多,不但消耗糧食,還存在暴動的隱患。尚之節也持差不多的觀點,覺得目前糧食調撥已經有些困難,何必再養著這些人,不殺掉已經算對得起他們了。
項紹寬自然又是不同意,覺得這麼做不符合大明皇軍仁義之師的行為準則,而且目前要與噶爾丹議和,想要讓他來掣肘策妄阿拉布坦,就必須讓他恢復一部分勢力。
裕貝勒金福全於是進言,俘虜中的蒙古人,可以挑選一部分來京師,充實綠旗蒙古兵的實力,剩餘的部分就分給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等人,作為他們之前被噶爾丹攻擊所受損失的補償。挑選的標準也很簡單,滿人本來就有一個成熟的辦法:凡已經出痘的,可以來京城,尚未出痘的就不要。
這個辦法讓項紹寬大為讚賞,金福全於是繼續提出,對這次戰役當中陣亡的綠旗將領、士兵進行撫卹,並且對有功之人給予獎勵。項紹寬表示同意,讓金福全提報一份完整的名單上來,並且宣佈,由於綠旗滿洲人戰損不少,決定從關外八旗每一旗挑選一百戶作戰有功之人,抬入綠旗,既補充綠旗的人數,也算是對關外八旗的獎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