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研發(第1/2 頁)
在積極推進國際合作的同時,蘇澈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新探測器的研發工作中。
他心裡清楚,要想把木星探索得更透徹,現有的探測器能力遠遠不夠,必須打造出功能更強大、適應性更強的探測裝置。
蘇澈帶領團隊開啟了頭腦風暴,會議室裡氣氛熱烈得如同燃燒的火焰,各種新奇的想法像煙花一樣不斷碰撞。
年輕的工程師小張率先發言,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我覺得可以研發具備自主修復能力的探測器,當它在木星惡劣環境中遭受損傷時,能夠自動檢測並修復故障,這樣就能大大延長探測器的使用壽命,獲取更多資料。”
剛說完,資深科學家李教授推了推眼鏡,補充道:“採用量子通訊技術也至關重要,能確保探測器與地球之間的通訊更加穩定、高效,徹底擺脫木星複雜電磁環境的干擾。”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思維的火花在空氣中激烈碰撞。
確定研發方向後,團隊迅速行動起來,就像上滿了發條的精密儀器,各個環節緊密配合。
材料科學家們一頭扎進實驗室,裡面擺滿了各種實驗裝置和瓶瓶罐罐,散發著刺鼻的化學試劑氣味。
他們嘗試各種新型材料的組合,夜以繼日地進行測試和分析。每一次實驗失敗,他們都沒有氣餒,而是仔細分析原因,調整配方。
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和失敗,終於研製出一種奈米複合材料。
這種材料外觀呈銀色,質地輕盈,強度卻是傳統材料的數倍,且具備出色的輻射遮蔽效能,能像堅固的盾牌一樣保護探測器不受木星強輻射的傷害。
與此同時,軟體工程師們也在燈火通明的辦公室裡日夜奮戰。
他們對著電腦螢幕,眼睛佈滿血絲,手指在鍵盤上飛速敲擊,一行行復雜的程式碼在螢幕上不斷跳動。
他們開發全新的探測器控制系統,引入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
這套系統就像探測器的大腦,能讓探測器根據實時探測資料自主調整探測策略。
例如,當遇到異常的電磁波動時,探測器可以自動改變軌道,避開危險區域,同時加強對異常區域的探測,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探險家在危險叢林中靈活應對。
在研發過程中,團隊也遇到了諸多難題,彷彿前行路上的重重障礙。
量子通訊技術的小型化和穩定性一直難以突破,現有的量子通訊模組體積龐大,無法適配探測器有限的空間,而且在模擬木星電磁環境的測試中,訊號經常出現中斷。
自主修復系統的成本過高且效率不盡人意,修復一個小故障可能需要耗費大量的能源和時間,這在資源有限的太空探測中是難以接受的。
蘇澈鼓勵大家不要氣餒,他組織專家進行跨學科研討,不同領域的專家圍坐在會議桌前,各抒己見。
量子物理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量子糾纏態調控方法,有望實現量子通訊模組的小型化;
機械工程師則建議採用新型的微機電系統技術,最佳化自主修復系統的結構,提高修復效率。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團隊終於成功解決了這些問題。
量子通訊模組實現了小型化並達到穩定執行的標準,自主修復系統也在最佳化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修復效率,就像一輛經過精心改裝的賽車,效能大幅提升。
隨著新探測器的研發逐步進入尾聲,發射籌備工作也緊鑼密鼓地展開。
蘇澈和團隊成員們與發射基地密切溝通,發射基地裡一片忙碌景象,巨大的火箭矗立在發射臺上,工作人員們在周圍穿梭,進行著最後的檢查和除錯。
蘇澈和團隊成員們仔細核對每一個發射流程,協調各項資源,從燃料加註到裝置檢測,每一個環節都不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