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2 頁)
次說五京建置。遼太組建皇都,後經擴建,北城為皇城,南城為漢城,其城市佈局不同於漢地城市的&ldo;前朝後市&rdo;,而採取&ldo;先市後朝&rdo;的設計,正體現了契丹&ldo;東向而尚左&rdo;的習俗。會同原年(938年),太宗改為上京,治臨潢府。同年,後晉獻燕雲十六州,太宗將幽州升為南京,即治幽州府(後改稱析津府,即今北京);而將原來監控東丹王的南京改為東京,治遼陽府(今遼寧遼陽)。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遼聖宗仿長安與開封等中原都城的規制,建造中京,治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南)。重熙十三年(1044年),遼興宗升大同軍為西京,治大同府(今山西大同)。至此,五京皆備,全國以五京為中心,化為五道。五京既是行政首府,又是經濟中心、交通要衝和軍事重鎮。當然,各京的作用也有所側重:上京是名以上的皇都;中京則擔負起接納北宋、西夏和高麗等國來使的功能;東京顯然是為了控制東北渤海故地;西京更多具有鎮撫西南的軍事作用,故多邊防官;南京是接受中原文化的主要視窗,在五京中規模最大,經濟發達,商貿繁榮,因而財賦官比東京還多。遼朝的五京建置後為金朝直接繼承。
然而,遼史專家卻說:五京之中的任何一京都沒有在政治上成為全國最高的司令臺。這是否故作驚人之語,還要從遼帝的四時捺缽說起。契丹皇帝在建國以後依舊保持著遊牧民族四時轉徙、車馬為家的生活方式,採取四時巡狩制。每到巡狩地的居所,即稱&ldo;捺缽&rdo;,系契丹語&ldo;行在&rdo;和&ldo;行宮&rdo;之義。因自然氣候等條件,遼帝四時各有捺缽之地,有時同一季內的捺缽地也無定所。春捺缽往往在鴨子河濼(在今吉林大安境內),夏捺缽多在吐兒山(今大興安嶺南麓),秋捺缽常在伏虎林(今內蒙古翁牛特旗東),冬捺缽一般在廣平澱(今內蒙古奈曼旗東北)。捺缽期間,遼朝中央的北面臣僚都須隨從,南面官則只有樞密院和中書省的要官前往。四時捺缽中以冬夏兩次最為重要,軍國大政都在這時的南北臣僚會議上討論決定。因而,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捺缽才是遼朝重大政令決策頒布的政治中心。
斡魯朵宮帳制是遼朝頗具特點的兵制。斡魯朵,契丹語&ldo;帳幕&rdo;的意思。遼太祖即位,深感宿衛闕弱,就從各部族和漢人州縣劃撥領地,調發精壯,組成直隸的宮衛,稱為算(亦即心腹)斡魯朵。據《遼史&iddot;營衛志》指出:其後,&ldo;遼國之法,天子踐位,置宮衛,分州縣,析部族,設官府,籍戶口,備兵馬&rdo;,每個皇帝都建立自己的斡魯朵,各有不同的命名。契丹九帝,另加長期攝政的述律皇太后和承天皇太后(景宗皇后),還有聖宗的皇太弟耶律隆慶,聖宗時期的丞相耶律隆運(即韓德讓)也仿宮帳之例置文忠王府,整個遼朝先後共置十二宮一府。
斡魯朵有直屬的軍隊、民戶、奴隸和領地,構成一個完全獨立的經濟軍事單位。他們入則居守,出則扈從,皇帝死後則扈從后妃宮帳,守護陵寢,而原斡魯朵領有的奴隸、財產由家族後代繼承。組成斡魯朵的宮戶(也作宮分戶),既有契丹人的正戶,也有契丹族以外的蕃漢轉戶,他們除了向本宮分提供勞役和賦稅外,成年男子隨時準備應徵參戰,大約每四丁還需遴選出騎兵一名。
斡魯朵騎軍戰時作為皇帝親軍,在皇帝死後則仍為繼位天子掌握。這樣,宮衛騎軍的數量就隨著新皇帝的不斷繼立而逐漸增加,到遼朝中葉就轉化為宮衛騎軍制。五京和奉聖州(今河北涿鹿)、平州(今河北盧龍)都設有提轄司,以便能夠隨時徵集散佈在當地或附近各斡魯朵的宮衛騎軍,去應付突發的戰事或變亂,所以《遼史&iddot;兵衛志》說:一有兵事,&ldo;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