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6(第2/2 頁)
。”
僕從收了書信:“劉將軍放心。”
第二年開春,劉備準備第三次前往。關羽和張飛吐露不滿:“那諸葛亮不過是一鄉野村夫,得徐元直推薦才知道有這麼個人,派人招他來見便是,何必您一而再再而三的親自去請?前兩次他連面都不見,也過於拿喬了。”
劉備反駁:“話不能這麼說,求訪賢才應該給賢才足夠的尊重。齊桓公五次前去拜小臣稷才得以相見,我這才第三次呢。”]
瞧見劉備如此禮賢下士,終於將諸葛亮收入麾下,秦始皇愣住了。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為一統天下收攏人才卻不難,沒有過這樣的境遇。如今後世也為他預警,他自然知道如今缺乏的是能安定天下的賢才。他沒有辦法請來幾百年後的諸葛亮,倒是可以讓扶蘇借鑑一番,去請張良等人。
如此低聲下氣的求賢,對隱士高人來說是絕對的重視,給足了面子。如此收買人心,相應的能夠得到賢才盡心竭力的輔佐。
他做不到這樣,但扶蘇能夠做到。
扶蘇向來以仁義著稱,相比他,百姓更喜歡的是扶蘇。憑這一點,便可收攬天下的人才為己用,成為自己的班底。若是再禮賢下士,張良等人感念知遇之恩,必然會是扶蘇的左膀右臂。
則他的大秦無憂矣。
聽天幕提起他的傷心事,丞相曹操哀嘆:“奉孝啊!”
不廢吹灰之力拿下荊州時,他想一鼓作氣滅了孫權小兒在江東的割據政權。當時不是沒有人勸他不可冒進,只是他沒有聽取。
若是奉孝還在,勸他他必然會聽,不會有赤壁慘敗。
後來,拿下漢中時,司馬懿勸他乘勝南下奪取益州。他怕再次經歷像赤壁那樣的慘敗,沒有聽取,悔之晚矣。
有兩次能夠一統天下的機會擺在眼前,他都做出了錯誤的決斷。
這都是因為奉孝英年早逝,他再也沒有足夠信服到言聽計從的人了。
【劉備三顧茅廬,第三次拜訪才見到諸葛亮,在草廬中暢談天下大事。諸葛亮做出了三分天下的計劃,最後也確實做到了。】
天幕下的眾人:諸葛亮是真的牛逼,而不是在給劉備畫餅。
若不是孫權小兒在關鍵時刻背刺盟友,使劉備丟了荊州,失了關羽,興復漢室可成矣。
【諸葛亮出山第一計,不是我們所熟知的火燒新野、火燒博望,而是幫劉表的大兒子劉琦處理家庭矛盾。後來劉琦成了劉備的一大助力,便是得益於此。】
【前面提到《三國演義》張冠李戴,恨不得把所有功績都安在諸葛亮頭上。這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就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安在諸葛亮頭上的功績。其實火燒新野並不存在,倒是劉備火燒博望坡,大敗夏侯惇。】
魏王曹操深吸一口氣,讓自己冷靜下來。
若不是劉備找藉口離開的時候郭嘉恰好不在他身邊,他不會放劉備離開,也就不會有劉備的今天。
曹操想到這裡,再次為郭嘉的早亡而傷感:哎,孤的奉孝……
另一邊,諸葛亮搖著羽扇的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