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3 頁)
&ldo;現在,我問你一個關鍵性的問題。&rdo;他收回視線。
&ldo;那就是,為什麼要開鑿大佛?&rdo;
&ldo;還用問?!&rdo;
&ldo;博物館的文獻不是清楚的說明瞭嗎&l;三江匯合水流直衝凌雲山腳,勢不可擋,洪水季節水勢更猛,似脫韁的野馬,橫衝直撞,毀壞農田,過往船隻常觸壁粉碎。凌雲寺僧人海通,見此非常心痛,於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來,開鑿出的石塊墜江可以減緩水勢,二來,借佛主之力鎮水。&r;&rdo;jane沒想到會是如此簡單的問題&ldo;看,我幾乎能背下那段話。&rdo;
jane說的很正確。歷史文獻上確實是這樣記載的。
輪迴不禁想到父輩的回憶中,數十年前的三江匯合處到了夏季是何等壯觀。
&ldo;上游打下來十多米長的樹筒子,都被大佛沱的旋兒渦抽來立起!&rdo;這是輪迴父親的原話,絲毫不誇張。可以想見一千多年前,這三江有如何不羈、摧枯拉朽,恐怕只有1998年那場洪水可以相提並論。
那時候,枯水期的水量也比現在汛期的水量大的多。水量大,水質也相當好。據輪迴的母親講:&ldo;清花綠油叻,大家都在河邊淘菜淘米…哪像現在哦…&rdo;
事實上,輪迴少年時期就住在這河邊的箱箱街上,離他們現在喝茶之處僅百米。當然,那老屋早已變成樓房,他念過的航運小學也已成了正在建設中的&ldo;濱河路99號&rdo;江景樓盤,當年的頑童也長大成人。
年幼的他經常在大渡河邊見到這樣的震撼景象:上游伐倒的大樹幹順流而下,浩浩蕩蕩排滿半個江面長達數裡,被洶湧的大渡河沖載著往下游奔去。
而在當年的李碼頭,數根大樹幹被用竹篾編織成的&ldo;纖藤&rdo;綁紮在一起,這樣做是為了防止樹幹在江中翻轉利於水運。站在這些木頭綁成的筏上,縱航向的人被稱做&ldo;放耙兒叻&rdo;,輪迴的大伯曾經就從事過這項工作。可惜這樣的場面,再也無法見到,因為上游數百甚至上千年成長起來的森林,早已伐盡,無耙可放。不過一句&ldo;放耙兒&rdo;卻流傳下來,成為&ldo;爽約&rdo;的方言代名詞。
&ldo;有一點得讓你瞭解。唐朝時期的三江匯合處並不是現在這個位置,而是那裡。&rdo;輪迴用手指著凌雲山旁邊,獨立於水中的山體向她介紹。
&ldo;早在秦代,李冰就已經在曾經的三江匯合處,開鑿了有效的水利工程--離堆,我們通常叫它烏尤山。它還有一個很酷的名字,&l;中流砥柱&r;!這是因為當時的大渡河直衝烏尤山麻浩位置。根據民國時期《樂山縣誌》的記載,在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9年),現在的育賢壩是文廟的所在地。也就是說,現在你看到的大渡河河面下,曾經是街區!&rdo;
&ldo;不可思議……&rdo;jane睜大了眼睛,不敢相信。
&ldo;的確如此。千年時光,河道發生了驚人的變化。&rdo;輪迴娓娓道來。
&ldo;泊水街,是現在樂山市人大常委會的所在地。顧名思義,所謂泊水,應該在水畔,但它卻在麗正門城樓內。其實,此街與育賢街一樣也是被大渡河所淹後重建時借用舊名命名的。《樂山縣誌?藝文》中有所記載,&l;麗正門外舊有走馬、半邊二街。&r;所以本地老人們還隱約知道泊水街原在城牆外河邊,後被大渡河河水沖毀了的掌故。在現在的大渡河河道中,還可見到明代所修的城牆牆基的一些遺蹟。據地方誌記載,清乾隆丙午水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