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斬神聖 (十二)(第1/2 頁)
秦國本土當然不可能一次拿出那麼許多足夠滿足自己需求的耕牛來。
向內獲取既然走不通,那麼剩下的,便是向外索求。
辦法萬變不離其宗,無非就是劫掠、購置兩大類。
劫掠可以用武力強行零元購,也可以提著刀子嚇人,從而零元購。
購置這一層可以玩的花樣就比較多了。
秦國朝廷裡經過幾輪討論,決定拿出一筆錢來,專門向外購買耕牛。
楚國那邊,楚王黃歇聽聞此事,趁機向秦王政要了二千人精銳秦兵。
兩國盟約,以二千人三年的兵役換取耕牛五千。
只是,這五千頭耕牛也並不是一次性付清,而是起手付三千,之後每年一千。
這麼許多耕牛,秦國上下都知,黃歇這是下了血本了。
秦王政與眾臣商議過之後,同意了這一筆交易。
內部對於這批耕牛的分配,就又成了大問題。
理論上,這批耕牛,留給人口充足、耕地肥沃的縣當然是更好的。
可是如此一來便失公平。
最後的結果是,按照此次服兵役人數、勞動模範人數、新生兒人數,以及各縣出資等四個方面來均衡耕牛的分配。
其中最重要也最核心的指標是此次服兵役人數,以及新生兒人數。
一輪分配下去,少部分貧困的兵役大縣的耕牛需求的確是被填滿了的。
可是更多的,是眼巴巴看著別縣拿到了足夠的耕牛,羨慕又焦急的那些人。
數千耕牛,放在秦國偌大一個國家,仍舊是不夠的!
於是舊的問題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當中。
耕牛,還是需要向外買。
同時國內耕牛的繁育,也還是要做。
如今世上,擁有牛口最多的國家,應該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
而與遊牧民族接壤的趙國、偃國,理所當然的,也有許多耕牛。
但這兩個國家是不肯賣牛給秦國的。
道理很簡單,他們所感受到的秦國的威脅,要遠大於內部的敵人帶給他們的壓力。
於是對外的,對秦國的矛盾,便成為主要矛盾。
而出售耕牛,傻子也知道是強大秦國的辦法。
叫他們送幾個美人、送一些修路修渠的能臣過去秦國,他們是一萬個樂意。
因為這是疲秦、弱秦。
雖然一時可能有些損失,但長遠來看,利大於弊。
而送耕牛,則是完全的滿足秦國的生產生活需求,是在幫助秦國壯大自身。
所以,人可以賣,而牛不行。
偃國公子丹立刻拒絕了秦王政貿易耕牛的請求,並且送了十人馴養得相當不錯的美人以作賠罪。
禮數如此,誰也無法挑刺。
但就跟禮數本身一樣,偃丹周到的禮數,對於秦國的事情完全沒有任何幫助。
秦國的人也大多知道這些人是靠不住的。
他們解決的辦法也簡單,就是尋找其他的買家。
此時有能力提供足夠耕牛的勢力並不算少,光是草原上,就有三四家。
匈、羌、鮮、戎等各方勢力之中,能夠滿足秦國條件的,只有匈奴與羌人。
不過羌人相對匈奴還是比較分散,雖然距離秦國比較近,卻格外的不好交流。
秦國早先從大山裡面弄出來的那批山民,嚴格意義上說,就有一些羌人。
也因此,秦人對待羌人部落首領的殘酷行為,未必就不是羌人如今不願與秦人交流的原因。
羌人難以交流,朝廷裡也沒有放棄與他們的貿易。
不過重頭已經不能放在他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