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5 頁)
我們來看一個寓言:中國春秋時候宋國有一個人,嫌他田裡的禾苗長得太慢,就到地裡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點。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我幫助苗長了許多。”他的兒子聽說後,到地裡一看,苗都枯死了。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揠苗助長的故事。如果家長們忽視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以及教育的規律,急於求成,結果也如這個宋國人一樣,只會是弄巧成拙。
據報道,有一位母親給她5歲的孩子每天都佈置許多學習任務,不是寫生字,就是算簡單的加減法。孩子沒有玩的時間,也失去了和小朋友交往的機會,變得呆呆的。母親全不理會,認為只要上學學習好就行了。結果上學以後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不好,母親根本就不相信:我的孩子在幼兒期就認識七八百字,會10以上的加減法,怎麼上學後反而不如別的孩子?
其實這沒有什麼奇怪的,呆孩子不善於機變,例題都是活的,他怎麼會應對?
教育是一門科學,有它自己的規律。如果父母只憑良好的主觀願望,忽略了科學的方法,這樣後果往往適得其反。例如,有的父母想要孩子識字,但又不講教育方法,僅僅在紙上寫幾個字,讓孩子照葫蘆畫瓢,進行模仿。這樣教育,孩子毫無興趣,自然也學不好。父母便認為孩子是在偷懶,往往採取懲罰的手段。這樣的教育方法,只會讓父母累,孩子苦,但收效甚微。這種教育方法還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將來上了學後,也會對學習發怵,甚至出現逃學的行為。
嬰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和直觀的行動思維為主,他們在理解事物時,是藉助具體事物和直觀行動進行的。因此,過早地讓他們背唐詩、學習加減法等,往往只能是死記硬背或是囫圇吞棗。說他們會吧,又不會;說他們懂吧,也似懂非懂,就像煮了一鍋“夾生飯”。俗話說,“回籠的饅頭不好熟”。等上了小學,老師對這鍋“夾生飯”也不好處理。
因此,早期教育應該注意科學的方法,喚起孩子學習的興趣。當孩子有了興趣時,學習才會收效。例如,“寓教於玩”便是早期教育的好方法。因為孩子大多喜歡五顏六色的圖畫。父母可以在孩子臥室牆壁上貼上圖片,讓孩子照實物識字,或者用卡片以打撲克的形式教孩子識字。
“寓教於玩”也是教育幼兒的好方法。古時候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財主家的孩子長到6歲,父母請私塾老師教孩子識字,可是老師怎麼也沒有辦法讓孩子識一個字,這個孩子就是喜歡玩。父母認為是教師無能,連換了幾個教師,還是無法讓孩子識一個字。最後父母出高價懸賞,請天下有本事的老師。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一章 發掘孩子的內在潛能(7)
有一位老師揭了懸賞榜,做了這個孩子的老師。這個老師很有觀察力,他發現孩子最喜歡玩捏泥人,捏好便把泥人放在太陽底下曬。於是老師別出心裁,給泥人帶上不同樣式的帽子,帽上寫有“趙錢孫李”一些名字,因為過去啟蒙教育往往是從“百家姓”開始。
孩子很喜歡這個老師,很聽老師的話。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以後,老師便叫他把室外的泥人搬回室內上彩:“把戴斗笠的‘孫’搬回來!”上完彩以後又說:“把戴斗笠的‘孫’搬出去!”
就這樣,孩子慢慢地學會了識字。父母稱這位老師是天下第一奇才。
掌握了科學的教育方法,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徵,急於求成,只能是“事倍功半”。
名人故事
由韋伯斯特編纂的《英語詞典》是世界上最具有權威性的英語辭典之一。而韋伯斯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家庭成員對他的早期教育。
1785年,韋伯斯特出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市。韋伯斯特的父親為剛降生的孩子制定了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