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2/2 頁)
可說是處於讓人有些著急的狀態(注18)。其實,我認為大家趁此機會回顧一下一九五四年的哥吉拉電影會比較好吧?當然我這不是因為「以前就比較好」的心態,所以才去懷舊、回顧戰後復興期的昭和時代。而是認為當我們遇到瓶頸時,先試著回歸初衷才是最重要的觀念。不過,這時我們可能會像少數粉絲一樣,會認為哥吉拉的一切都是由日本所原創,我認為這種狹隘的想法正是我們必須極力避免的。因為若是沒有揉合「他們的電影、文化」就不可能憑空誕生「我們的哥吉拉」,而《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這個作品就是最好的例子。
事實上,第一代的《哥吉拉》就是從這樣的背景中誕生。例如原作者香山滋,他是從各種英語文獻以及為電影作品執筆時得到哥吉拉的創作靈感。而圓谷英二和本多豬四郎則是深受來自美國的啟蒙作品‐‐《金剛》的吸引。至於伊福部昭所創的哥吉拉主題曲,其節奏則是參考自他所崇拜的莫里斯&iddot;拉威爾(joseph-aurice ravel)的鋼琴協奏曲。由此可見,《哥吉拉》並不是單靠日本就能產生的作品。而且要不是當年有膾炙人口的《原子怪獸》(注16),那就更不可能誕生之後的《哥吉拉》。不過,光是指出其淵源,並不足以說盡《哥吉拉》帶給人們的魅力。一邊接受海外影響,一邊在日本這頭想要克服哪些問題,這才是《哥吉拉》這部電影的關鍵。所以,我希望儘量地互相比較,以闡明這一要點。
哥吉拉是氫彈怪獸嗎?
當然,《哥吉拉》的製作背景,就是三月一日因比基尼環礁氫彈試爆所引發的第五福龍丸事件。再加上此事件爆發的前一年,《原子怪獸》在國外大受好評,這部電影的劇情主軸圍繞在因氫彈試爆而出現的恐龍,所以日本才會興起了拍攝《哥吉拉》的念頭。此兩者都算得上是促使《哥吉拉》誕生的外在因素。但最重要的是,這個因核武而誕生的靈感,還是必須以其他新要素來重新架構成電影。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