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孫權伐魏失良將,東吳兵敗陷困局(第1/3 頁)
列位看官,上回書說到曹魏因曹芳禪位、司馬懿擅立新帝而大亂。曹植於許都稱帝,立曹芳為太子,開始整飭朝綱。而司馬懿則裹挾新帝曹髦退往泰山郡。
且說那東吳孫權,素有雄圖大略,見魏國內亂,仿若窺得良機,遂萌生了伐魏之念。於是,孫權召來大將軍、右都護陸遜,共商伐魏大計。
陸遜此人深謀遠慮,對魏蜀兩國軍事實力洞察明晰,陸遜以為江東當暫取隔江自保之策,待自身實力充沛,再圖進取中原。以往孫權每有北伐之意,皆被陸遜諫止,此次良機當前,陸遜仍持反對態度,孫權因而對其大為不滿。
陸遜出身江東大族,而孫權與兄長孫策是南渡的淮泗集團。昔日孫策主政江東,為壓制江東大族,手段狠厲,多有血腥之舉,致使孫吳與江東大族關係交惡。陸遜從祖父陸康,因孫策圍攻廬江,染病而亡,陸氏族人亦死傷大半,在此等歷史宿怨下,孫權對陸遜始終懷有猜忌之心。
呂蒙死後,陸遜奉命鎮守武昌,威望日隆。吳國上下,上自太子登,下至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人,皆與陸遜交好,陸遜功高震主,愈發為孫權所忌憚。
孫權稱帝后,魏蜀吳三國疆域漸趨穩定,孫權暗忖,即便沒了那陸遜,東吳憑長江天險亦可自保,於是對於陸遜的存在愈發感到不安。
此後,孫權於朝堂之上,對陸遜所提“施德緩刑,寬賦息調”的眾多主張置若罔聞,對其用人之諫亦是充耳不聞。
去歲,東吳太子孫登病故,孫權立孫和為太子,孫和之弟孫霸不滿,朝堂遂分為兩派,紛爭不止。陸遜則堅定地站在太子一方,屢次上書孫權,以袁紹、劉表因立嗣不當而致內亂之例為誡,力主遵循“立嫡長子”之制。孫權卻認為陸遜此舉乃干涉皇家內務,對其更為不滿。
後,孫和遣人藏於孫權臥室,竊聽到孫權與楊竺關於立孫霸為儲君的談話,孫和惶恐之下,與陸遜的親戚陸胤商議對策。孫權察覺此事洩露,盛怒之下將楊竺、陸胤、吾粲三人收監審問。陸遜雖未即刻被問罪,卻也遭孫權遣使責備其窺探宮廷機密,陸遜處境愈發艱難起來。
此次,孫權對陸遜之容忍似已達極限。翌日,孫權於朝堂下詔,命朱然為大都督,總理軍事,負責征討魏國一事。
丞相顧雍與大將軍、左都護諸葛瑾皆出班勸諫,稱若伐魏,當遣使入蜀,與蜀漢協同作戰。
然孫權自曹操、劉備亡故後,漸生驕矜之心,自恃可獨力攻克合肥,對眾臣勸諫不屑一顧。
陸遜遭此大辱,退朝後憂憤成疾,不久竟抑鬱而逝。孫權聞之,心中暗喜,竟不親往弔唁,僅遣宮中宦官代行慰問,步騭、諸葛瑾、潘浚、朱據等人見孫權心性竟涼薄至此,頓時感覺心寒,為陸遜不值。
孫權旋即親率江東大軍,御駕親征,朱然等將領隨行。大軍渡江後,孫權與諸將共商軍事行動。孫權審時度勢,以為曹魏內亂,正是進攻良機,遂定下聲東擊西之策。命諸葛瑾率偏師渡淮水攻汝南郡,以為疑兵,自率五萬主力大軍自廬江郡進擊合肥。
曹魏對此毫無防備,文聘所部遭東吳大軍圍困。恰逢大雨傾盆,城防因之受損,吳軍來勢迅猛,文聘根本來不及修繕。文聘於城中苦思良久,決意利用此形勢,令軍民隱匿,自身則於府中佯臥。
孫權率軍至城下,見城中情形,心生疑竇。文聘素以持重嚴謹著稱,此時如此鬆懈,必有蹊蹺,或有伏兵,或待外援。孫權遂狐疑不前,令大軍試探性圍攻合肥二十餘日,然而卻久攻不下。
一日,孫權見城外似有曹魏援軍跡象,實則乃治書侍御史荀禹率千餘人於各縣徵調人手後,趁夜于山頂舉火所致。孫權見狀,更覺其中有詐,遂決意撤兵。
文聘因兵力不足,未敢追擊。孫權撤兵之際,夏侯尚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