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格物致知,孔孟在世(第1/2 頁)
一日,宋濂正給朱標講述詩經“螟蛉有子,蜾蠃負之”。他所講的解釋是:螟蛉如果生下幼子,蜾蠃會把它背來。把他當做義子養大,螟蛉最後會變成蜾蠃,繼續傳宗接代。
這正是詩經流傳千年的正統解釋。
這時朱標打斷了宋濂的話,他可是知道這句話是不對的。
“師傅,被貓養大狗變不成貓,被狗養大的貓也變不成狗,螟蛉最後又怎麼會變成蜾蠃呢?”
宋濂沉思了一會,回答朱標。
“世人都是這麼說,詩經也一直是這麼流傳的,想來不可能是錯的。”
“父不是一直告訴我,求複本心,可為聖人嗎?求複本心之道,您認為是識心、明心。而識心之道,您認為是格物致知。現在,咱們仔細觀察螟蛉變成蜾蠃的過程,進行格物致知,不就行了嗎?師傅,我們應該實踐出真知啊。”
朱標說的實踐出真知,在現代屬於大家都知道的基礎知識。
但是對於宋濂來說,簡直就是醍醐灌頂。
“實踐出真知,實踐出真知!”
宋濂越唸叨越激動,最後看向朱標的眼神簡直想把朱標藏起來。
歷史,元末明初,正是儒學思想進行蛻變的關鍵時刻。
有無數大儒,想透過“格物致知”,進行突破。
但是,即便以宋濂的學問,對格物致知也研究不深。
到了明朝中期,大儒王陽明採用先賢的學問,對著一棵竹子冥思苦想了七天七夜,不但毫無所得,反而把自己累倒了。
最後,王陽明捨棄了“格物致知”的方向,在龍場悟道,創造了“陽明心學”,主張“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番解釋,雖然讓儒學獲得了巨大的進步。
不過,與此同時,儒家的“格物致知”,也距離現代科學思想越來越遠。
而朱標現在直接提出了現代的“實踐出真知”用來解釋儒學的“格物致知”。
對宋濂這種當時大儒來說,說是再造之恩也不為過。
現在已經是十二月了,螟蛉產卵一般是在五月,宋濂當即決定和朱標一起去驗證。
來年五月。
朱標和宋濂找到一窩蜾蠃,輕而易舉的發現,這些蜾蠃把螟蛉銜回窩中,用自己尾的毒針把螟蛉刺個半死,然後在螟蛉身產卵。
原來螟蛉不是義子,而是蜾蠃後代的食物!
詩經居然是錯的!人們千年理解的都是錯的!
宋濂看著螟蛉身的卵,激動的渾身都在顫抖。
自己和朱標居然真的發現了詩經的錯誤!
不,應該說是朱標提出的“實踐出真知”真的指出了詩經的錯誤!
朱標才六歲半啊!
宋濂忍不住暢想,隨著朱標慢慢長大,他會取得怎樣的成績。
自己身為他的文學師傅,又會在歷史留下怎樣的名聲。
時間兜兜轉轉,又是半年。
朱標隨著宋濂,不斷地踐行“實踐出真知”。
又有了不少的成果。
朱標更是直接提出:世界是由“氣”組成的,來詮釋這個世界的一些表現。
宋濂和朱標做了不少小實驗後,宋濂對此奉為圭臬。
一日,宋濂給朱標課結束後,直接到朱元璋書房內求見朱元璋。
“宋先生來找咱,是有什麼事嗎?”
對於宋濂來找自己,朱元璋也有點懵。
今天還不到他來給咱彙報標兒的學習情況的時候啊,莫不是標兒犯錯了?
“回稟吳國公,世子在文學方面的天賦讓微臣汗顏。如今僅憑微臣一人,已經沒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