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1章 比誰更傻(第3/4 頁)
這是與波斯王國的分界線,對方是己方的唯二盟友,這時候不能因為領土爭端犯下低階錯誤。
實際上多虧了野心勃勃的侯賽因覬覦法國與奧斯曼的土地,這才讓波斯與以色列走到了一起,得以並肩作戰。
只要侯賽因願意繼續對付易卜拉辛,大衛甚至願意將已經佔領的兩河流域都讓給對方。
一旦失去這個盟友,以色列就等於要單挑奧斯曼了,這是大衛不願意接受的結果。
儘管己方的武器效能卓越,士兵也驍勇善戰,但面對敵人的兵力優勢,還是感覺無比吃力。
以開塞利戰場為例,奧軍的兵力幾乎是己方的三倍,投入的技術兵器的比例也是如此,所以己方才會打得如此吃力。
從繳獲的戰利品上判斷,對方主戰坦克的效能比“梅卡瓦”-4型稍遜一些,但還沒有拉開明顯的代差,兩三炮依然可以摧毀後者。
“山貓”式履帶步兵戰車的電子裝置更是優於己方的“猛虎”步兵戰車,己方只有在諸多防空系統方面佔據絕對優勢。
正是憑藉這方面的優勢,才得以固守開塞利,沒有讓奧斯曼大軍一舉攻下該城。
大衛的目標就是攻佔小亞細亞半島,讓這裡成為以色列的腹地。
之前打下的阿拉伯半島地區都是沙漠地形,根本不可能種植作物。
就算有油田,那也得把石油或成品油賣出去才能換購到糧食。
但明帝國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從以色列進口石油及成品油,這就等於無法變現了。
油料只能用來供給部隊使用,師仁倒是來了便可以坐享其成了……
大衛也無法拒絕對方,否則等於自己又多了一個敵人。
師仁也不會白蹭地皮,出動一個機步旅北上助戰。
儘管只有區區一個旅,但師仁承諾今後每個月都可以提供一個機步旅。
一年就是十二個旅,相當於四個軍的兵力,的確能牽制奧軍的部分兵力。
師仁活得時間越久,提供的兵力就越多,尤其是海軍艦艇,這是大衛急需的。
但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波斯灣太小,倭軍艦隊完全施展不開,而且目標太大,不利於隱蔽。
師仁承諾自己的艦隊會幫助大衛,跟奧斯曼艦隊作戰,但要等半年時間,唯有如此,才能積攢出足夠多的戰艦。
這是大禮包囤貨的上限時間,屆時以二十四艘輕型航母為核心的倭軍航母戰鬥群,完全可以消滅地中海里的奧斯曼艦隊。
前提是大衛的軍隊不能被奧軍給消滅掉,這倒是不是個問題,以色列死活都可以挺半年,一直挺到倭軍艦隊出現為止。
但大衛腦子裡又萌生出了另外一個想法,與其等別人召喚艦隊出來,幹嘛不自己動手、親歷親為呢?
透過情報得知,只要幹掉擁有召喚能力的人,那麼其能力就會被下手的某人獲得。
之前中東地區只有自己與侯賽因,師仁來了純屬多餘。
既然如此,那就……
射程250公里的“箭”-3防空導彈完全可以用來幹這件事,而且應該會幹得很漂亮。
具體還要看師仁能給自己做出多大的貢獻,以及他的軍事實力究竟如何。
如若目標所展現出來的防空能力超出了自己的打擊能力的話,大衛就要繼續與其合作了。
較於與師仁的關係,不可調和的問題是與奧斯曼的領土爭端。
以色列就是在耶路撒冷誕生的,這裡被奧斯曼帝國上下視為聖城。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奧斯曼要想收復故土,就意味著以色列人都得被扔到海里餵魚。
在明帝國不參戰的情況下,大衛認為自己的軍隊應該可以抵擋住奧軍的反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