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頁(第1/2 頁)
三月初九,驃騎將軍太史慈率領新編第二、第三軍六萬將士發動南征,威逼南陽,守將張濟在軍師賈詡的說服下,於三月十五開城投降,所部五萬軍隊盡數接受改編,名士賈詡在軍師中郎將崔琰的盛情邀請下趕赴洛陽就職。
四月中旬,大漢陸軍第四軍主將傅闓、第五軍主將趙雲率領五萬將士兼程北上,與幽州牧公孫瓚率領的八萬軍隊匯合之後,開始討伐遼東和烏桓各部。
五月初三,原後將軍袁術拒不承認朝廷正統,自立為王,建國壽春,橫掃大江南北佔據半個東吳地區的烏程侯孫堅之子孫策遇襲身亡,孫策之弟孫權在袁術和孫策舊部支援下,發兵攻打荊州。
皇帝劉存大怒之下,任命大將張遼為主帥,任命大將樂進和翟越為副帥,率領新編第五、第六、第七軍共九萬將士南征揚州,荊州牧劉表首鼠兩端,坐觀其變。
五月下旬,久無音訊的皇帝義子、原夷洲太守劉振忽然率領五萬水師,乘坐數百艘巨型戰艦,渡過海峽登陸吳越沿海。在東吳三大世家的傾力支援下。一舉消滅孫權分佈於吳越地區的反叛勢力。與正在江北揚州鏖戰的張遼所部九萬將士南北呼應。
六月上旬,西路軍曹操率部擊敗馬超與韓遂十二萬聯軍,一舉拿下涼州,並將馬騰殘部趕往偏僻的羌族地區,佔據河套地區的袁紹殘部在投誠朝廷的黑山軍猛烈攻擊之下,逃亡西域。
七月下旬,張遼與樂進率部合圍壽春,副將翟趨率領第七軍三萬將士。以迅雷之勢越過壽春攻下濡須口,徹底斷絕袁術叛軍的退路。
七月二十七日黃昏,袁術在城破之際自刎身亡,麾下十萬於眾俯首投降,揚州自此納入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中。
八月中旬,鎮海將軍劉振在損失兩萬將士和百餘艘戰艦之後,終於擊敗孫權、周瑜率領的東吳聯軍,一舉佔領東吳聯軍控制之下的最有一座堅城豫章,孫權和周瑜僅率三千殘部逃往嶺南。
同月下旬,幽州牧公孫瓚徹底消滅遼東地方勢力。與副將趙雲一起再接再厲,指揮十萬將士乘勝北進攻伐烏桓。副將傅闓則率領本部三萬精銳步騎掉頭南下進攻三韓。
大漢三八一年,元月初一,大漢朝廷在洛陽祭祀天地,大朝。
徹底平復涼州得勝歸來的車騎將軍曹操,晉升丞相,大漢帝國史無前例的政治改革自此展開。
三月初五,荊州牧劉表在朝廷二十萬大軍壓境之下,宣佈辭去州牧職務,舉家奔赴洛陽接受皇帝劉存的敕封,以親王之尊悄然退出政治舞臺,荊州自此納入中央政權的直轄之內。
四月中旬,得勝回朝的夷洲太守、鎮海將軍劉振正式晉升親王,封國變更為夷洲南面的呂宋大島,在大漢水師八萬將士配合下掃平三韓的大將傅闓被授予徵東將軍稱號,三韓更名為東州,正式成為大漢帝國的第十四州。
大漢三八二年,元月,歷時兩年的全國平叛戰爭結束,大漢帝國除西域之外盡數納入中央政權的管轄之內。
元月初九,大漢帝國開始了重要的政治體制改革,原三公九卿制度被五院九部所取代,大漢皇帝劉存除了依照《大漢憲法》掌控全隊之外,將在未來十年之內逐步將國家行政權力交給以內閣為核心的中央政權,歷任皇帝除了享有內閣大臣和各部主官的審核與任命權力之外,不再擁有幹預內閣與中央議會的行政權力。
五院分別為承擔行政職務的政務院、主管監察的都察院、主管國防軍事的樞密院、主管憲政與律法的立法院和主管司法審判的大理院,五院權責分離,各司其職,各院主官均被任命為內閣大臣。
擔任內閣首輔大臣的曹操兼任政務院大臣,行政院以下直轄九部分別為民政部、財政部、外交部、內務部、教育部、農業部、工業部、商業部、交通部。
其中,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