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1/4 頁)
�畏⒄梗�叢煺�味躍�煤蛻緇岱⒄溝某中�行ё饔謾�
政治建設與中國現代國家成長
任何一個有歷史的社會,其現代化發展都不能脫離其自身的歷史。對於許多後發的現代化國家來說,雖然其現實的發展已完全不在其傳統的歷史邏輯上,但是其發展之根依然連線著其歷史的血脈。歷史雖然不能完全決定這些國家的現在與未來,但其深層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這種影響往往直接作用於一個社會發展的基礎結構:精神結構、生活結構和治理結構。精神結構涉及個體與民族的基本信仰與認同;生活結構涉及個體、家庭與社會的關係與互動;治理結構則涉及國家與社會、政府與民眾的關係與原則。這三個層面的基本結構都在歷史中形成,在相互作用中發展,並透過生命和文化的承繼而對當下產生影響。就治理結構而言,這涉及政治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在任何社會,政治都會對社會發展起作用;但在不同的社會,由於其基礎結構不同,這種作用的程度和方式也就不同,因而,也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個社會建設現代國家的基礎與邏輯。在中國,這種影響是比較明顯的。
中國悠久的歷史鑄造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基礎結構,不僅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結構和生活方式,而且透過其內在的治理結構決定了政治要素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國屬於東方社會,農耕社會是其文明成長的經濟與社會基礎。在這樣的文明成長的環境下,國家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並由此在古代中國鍛造了一個強大的官僚主導的行政性帝國。在這樣的帝國中,*看到了政府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
節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這種要求,在西方,例如在佛蘭德斯和義大利,曾使私人企業家結成自願的聯合;但是在東方,由於文明程度太低,幅員太大,不能產生自願的聯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權的政府幹預。因此亞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執行一種經濟職能,即舉辦公共工程的職能……我們在亞洲各國經常可以看到,農業在某一個政府統治下衰落下去,而在另一個政府統治下又復興起來。收成的好壞在那裡決定於政府的好壞,正像在歐洲決定於天氣的好壞一樣。
*描述的景象基本上與中國帝制時期相吻合。在這樣的治理結構下,政府的統治是一個社會得以存續和發展的重要保障,治理的善惡關係民生的苦樂,政權的穩定關係帝國的分合。中國的千年帝國維繫於前後相因的千年政統。這個政統源於中國文明的成長,基於宗法社會、皇權專制、官僚統治和儒學主導的有機統一,在帝國時代,它超越了王朝更替、國家分合、政權流轉,成為維繫這個民族與社會於一體的內在整合體系。然而,到了近代,面對現代化的衝擊,這個體系則無法超越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鴻溝,實現自我的轉型,結果,在經歷了幾番掙扎之後,倒塌解體。辛亥革命埋葬了帝國體系,結束了千年政統,迎來了共和*與現代化的新曆程。由此,中國開始了現代國家的建設。
有效政治與大國成長(6)
帝國體系的崩解是歷史的必然,而且這種崩解是相當徹底的。然而,中國社會的發展對國家權力依賴這種基礎性治理結構,並沒有隨著帝國體系的崩解而消失,相反,它依然決定著中國現代型國家的成長。這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由於傳統社會是在帝國體系下被整合為一個整體的,社會自身沒有強大的力量和機制來推動自身的整合,所以,這個社會的組織與執行對國家權力的依賴是這個社會的內在屬性。這種依賴決定了帝國體系解體之後的國家建構,首先要建構的是國家權力核心,並透過這個核心建構基本的秩序(林尚立,2005)。也許這個國家建設邏輯對於任何試圖邁入現代化的國家來說都是適用的,但在中國,這個邏輯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