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匠心傳承(第1/2 頁)
古窯遺址。
這裡是景德鎮瓷器最早的發源地,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經開窯。
一直以來,劉玉林都將每批學員的開班放在這裡,目的和意義可想而知。
隨著點火的時間越來越近,除了新進的四十名學員外,景德鎮的八大德高望重的人也來了,甚至衙署的人也來了,可見劉玉林在景德鎮的威望有多高。
看著景德鎮的有頭有臉的人都來了,加之自己也被嚴密的保護了起來,葵冉用胳膊拐了拐安之說道:“你可別亂來哈,我還不想死。”
葵冉能想到,如果今天他兩要在這裡對劉玉林幹些啥可能有些麻煩。
安之抬頭看了看圍在自己身邊三大五粗的幾個魁梧大漢內心早已瑟瑟發抖。
巳時。
隨著大家都陸陸續續落座,劉玉林在大家的簇擁之下也走向了前臺。
端莊大方,不矯揉造作,舉手投足間透著一股高貴典雅的氣質。
劉玉林的出場雖然贏得了大家的熱烈掌聲,但她還是把目光投向了人群中的葵冉和安之。
“各位鄉親、學員,今天我們迎來了一個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時刻--開窯儀式。開窯是瓷器製作中的一個關鍵步驟,也是一個傳統的儀式,象徵著對傳統工藝的尊重和珍視。”
“在這個儀式中,我們將會向大家展示,如何透過火與泥相融合,如何透過工匠的手藝與智慧,如何創造出一件件精美的陶瓷作品。”
“接下來,我們將會見證陶瓷工匠們的精湛技藝和團隊協作的力量。他們將會在窯爐周圍分工合作,以最高效的方式完成整個燒製過程,為大家呈現出一件件完美的陶瓷作品。”
隨著劉玉林簡單的開場白結束,幾個匠人就開始緊密配合起來……。
往年,劉玉林的開場白十分完美且極具藝術,但今天,她見著臺下的兩個捉妖人,內心始終不安,所以開場白也只能這樣草草結束……。
緊接著,四十名學員開始見證泥與火的藝術——瓷器燒製的過程。
“一件好的陶瓷,能燒製成型,源於工匠對各個領域的把控,對器型點線面的建構,對釉料的推測,對張力及收縮的預估,如此種種,才有可能締造出一件打動人心的瓷器。”
“我們景德鎮瓷器製作工序繁雜,有淘泥、拉坯、印坯、旋坯、畫坯、舂灰、合釉、上釉等分工,各道工序環環相扣,少一個環節都不行。”
……
隨著劉玉林精細的解說,工匠們開始了相互配合的製作程式。
淘泥。
做瓷器的泥巴其實不是泥巴,而是從瓷礦石轉變來的,不僅僅是指淘洗,還要進行過篩,篩下來的細膩土顆粒還要經過淘洗工序,得到泥漿,再透過沉澱和去水進行乾燥後得到瓷泥
拉坯。
就是用瓷泥做成器皿最初形狀的一道工序,以手和刮板把坯拉成所需要的圓形形狀,如碗、盤、杯、碟等。
印坯。
修整最初的模子,方法是將晾至半乾的坯放到預製好的模型套上印壓,使坯體周正勻。
利坯,又叫旋坯。
透過用刀具對半乾瓷坯進行進一步的修整,使瓷坯基本成型。
畫坯。
用青花和釉裡紅釉下彩色料在坯上畫紋飾。凡屬青花瓷器,不論圓器琢器大件小件,都須經過畫坯這道工序。
施釉。
它是在器坯內外上一層玻璃質釉,使之光潤。
剮坯。
內外施釉之後即可進行剮坯,剮坯與利坯相同,將坯在“利腦”上定位後,先用剮坯刀把坯底柄切平,底坯達到規定標準後再剮坯出壩沿,然後鏤底部內腔,最後滾圓壩腳。
裝